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物理班)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物理班)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5 21: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物理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0.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 )
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11.“七月二十三日,大会在法租界秘密举行。时党员仅五十余人,出席代表十三人,……经过五晚会议,被法租界包探发觉,巡捕掩至。最后一次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船上举行,通过党纲”。这次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动秋收起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12.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4.电影《征服1453》讲诉了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的故事。东罗马帝国的终结者是( )
A.奥斯曼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笈多帝国
15.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16.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17.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18.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发展 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19.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0.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这一演说词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材料四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4分)
(4)从材料四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6分)
(20分)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前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 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6分试卷第1页,共3页
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班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A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A C C A C C 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21.(20分)
(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
(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
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
(4)
背景 意义
论断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论断2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22.(20分)
(1)特点: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相互渗透。
(2)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3)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