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目镜
镜筒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柱
镜座
反光镜
压片夹
遮光器
载物台
通光孔
物镜
转换器
一、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遮光器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压片夹
遮光器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
压片夹
遮光器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座
反光镜
压片夹
遮光器
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目镜:5×,10×,15×
物镜:10×(低倍),40×(高倍)
遮光器:调节通光量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幅度较大,逆时针旋转上升镜筒;顺时针旋转下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幅度很小。
显微镜下的影像:
倒像(上下左右相反)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
4
3
2
将要观察的物像在低倍镜下移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
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为止
视野太暗可先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玻片标本的制作----临时装片制作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染色
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
高倍镜的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练习:
1、如图所示,①、②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③、④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⑤、⑥为观察时物镜与玻片标本间的距离。下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c
2、当已在低倍镜下看到某一目标后,想换高倍镜对其进一部观察,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
A 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 不用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即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轻轻调整焦距
C 先将目标在低倍镜下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D 先转换高倍镜,然后边搜寻目标边用粗细推焦螺旋调整焦距,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C
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哪些?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根据初中所学内容,判断下列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哪幅图?
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这些结构呢
大肠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
大肠杆菌电镜照片
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可分为:
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
发菜是一种野生蓝藻,通常生长于北方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草原、山坡或低洼地带。
原核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有核糖体
拟核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区别?
思考:
(1)细胞核与拟核在结构上的区别?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与原核细胞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上是否具有统一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染色体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细胞核
染色体
细胞器
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拟核)
较小
(1μm~10μm)
较大
(10μm~100μ)
有叶绿体、液泡(植物)、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只有核糖体
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结合
无染色体,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阅读P10—11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2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3 细胞学说建立的大致过程?
4 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三、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植物学家施莱登
动物学家施旺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二)细胞学说的要点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能够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的《人体构造》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
荷兰的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1838年,施莱登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39年,施旺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
维萨里 比夏 虎克 列文虎克 马尔比基
施来登,施旺 耐格里 魏尔肖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序:
肉眼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
3、科学实验的角度观察:
解剖人尸体 观察死细胞 观察动植物活细胞
观察受精卵分裂
4、理论与科学实验结合的角度(课本)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长期性: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合作性: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技术性: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继承性、修正性: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科学发现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