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家写中考作文:以物载情,串起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青葱岁月里,一定有一段故事让你刻骨铭心,想把它记载在自己的青春成长册。我们如何规避常规记叙寡淡无味的困局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呢?且看瑞典作家特斯林堡如何巧妙构思妙笔生花,以物载情串起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名篇登场
半张纸
文/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名家创作谈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作家,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代表作《半张纸》、《葬仪》。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材别致,构思新颖。这篇颇受赞誉的小说是如何构思完成的?
缘起 好友相逢遇见故事
今日的阳光慵懒得就像那个寻常的日子,那天我正因自己才思枯竭搜肠刮肚写不出半个字苦恼得在街边闲逛,没想到居然遇到多年未见的儿时好友。好友说起他这些年独自在外闯荡的浮浮沉沉:初入社会遇贵人进银行,面包和住处迎刃而解,但后来不幸银行倒闭,迫于生计只能再觅他处谋生;与妻子美丽的相遇、相知、相爱,初得爱子的惊喜,失掉妻子和爱子的痛彻心扉……那天的时光漫长得像穿越了友人的半生。那天之后,我内心奔涌着一种激情:我要把友人的故事告诉全世界,普通人的悲剧人生也应在文学世界里亘古千年。
落笔 常规记叙寡淡无味
从那日起,友人的故事总在我脑海中日夜萦绕,我废寝忘食奋笔疾书,我按时间先后详细地写下友人故事的点点滴滴,那可足足写了几万字啊!落笔的那一刻,我安稳地睡去。第二天明媚的阳光唤醒了我,我得意地拿起昨日写完的文稿阅读,昨晚的兴奋一点点被蚕食,我才发现友人的故事被我四平八稳的平铺直叙讲得寡淡无味。难道我真的今非往昔江郎才尽了?我深深地陷入到自我怀疑中,但内心总有一个不屈服的声音在召唤着我。
探究 绞尽脑汁苦想结构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像中了魔咒一般不受控制,只要眼皮没有疲倦得闭上,它就在一门心思琢磨着有什么高招能把友人的故事写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昔日写作的十八般武艺一一试过:倒叙让故事添了点波澜,但还是缺些灵动;结尾主人公形象的细节描绘,让普通人的悲剧人生加了些许悲壮,但总是少了回味……反复打磨后细细品来品去,总觉得这个故事讲得欠些火候,少些劲道,化腐朽为神奇的窍门到底是什么呢?我继续寻觅着。
灵感 以物载情贯穿全文
我绞尽脑汁左思右想,困倦再次席卷而来,我想点根烟,期待着灵感也能一起被点燃。手伸进口袋,摸出的不是烟,却是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习惯性地将纸团捋平,想看看上面有没有只言片语,今后说不定有它的用武之地呢。这是半张纸条,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人名与电话。看着这些人名与电话,那些熟悉的人与事在脑海中翻滚。半张纸让一串故事在脑海中翻滚?!烟未找着,但多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灵感却找着咯!我欣喜若狂,灵感让我干枯的文笔妙笔生花,友人半生的故事被半张纸上的电话一线串珠,他人生的悲欢离合在笔端跃动,我写得酣畅淋漓,不到一个小时就大功告成。“一千五百字,半张纸以物载情,写尽一个人半生欢喜与悲凉。”民间从此留下哥的传说。
思维路径
开门见山绘物品:开头聚焦于“半张纸”,细细描绘吸引读者。
一物串珠引回忆:“半张纸”可一线串珠,巧妙引出半生回忆。
有详有略巧安排:人生起伏处有悲有喜,行文安排有详有略。
以物载情贯全文:“半张纸”里道人生,全文写尽悲欢人生。
结尾细描亮主题:文末细描人物高抬头,小人物悟人生幸福。
同题情境PK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珍藏着这样一个物件,它毫不起眼:也许是摆在杂物间里的一辆老单车,也许是在耳边回旋的一首旧童谣,也许是夹在旧书里的一朵干花,也许是压在抽屉里还未送出去的一张小卡片……拾起它,岁月里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便涌上心头。请你选择这样的一个物件为线索,以“岁月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5)不得抄袭
抢分素材秀
1.当爷爷钓出一条大鱼给我熬汤的时候,他看上去又像只老狮子了,汤锅中冒出白雾扑上他的脸,拧紧的眉上吊满了细小的水珠,眼睛又恢复了那种认真的神情,一眨不眨,就连我在他边上蹦蹦跳跳,他也不理我。后来我也蹦得少了,因为我知道,爷爷在制造美味哩! (选自朱沐朗《那碗鱼汤》)
2.那时,每当放学铃一响,校门口便会挤满了人:学生、家长、小摊小贩。但即便在人山人海中,我也能快速地找到爷爷的单车——你可别小瞧了这辆单车,它可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买的。尽管年龄大,但,它的身子骨还硬朗着。在它的后座上,有爷爷亲手绑上去的一个垫子,坐上去软乎乎的,很舒服。
(选自范缤心《老单车》)
3.我望向那双指挥着来往车辆和过路人群的手,在阳光下那白色手套在闪耀着光辉。那双手是如此有力,他就是立在车水马龙中的一位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奔涌在这个十字路口! (选自陈家陈《那双戴白色手套的手》)
4.我记得那时他的肩膀上总是挑着担子,扁担晃晃悠悠,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雨后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他深浅不一的脚印。我总是在后面定定地看着他,心中想着:“嗯,爷爷的肩膀是有力的。”然后猛地追上去,欢快地绕着他玩闹,这时爷爷总会发出哈哈的大笑声,并不时提醒着我看路不要跌倒了。就这样,童年的记忆总是被这嘎吱的扁担声和欢笑声萦绕着。 (选自唐静雪《扁担悠悠》)
5.望着写完的作业,我长吁一口气:“妈,我作业写完了!”却只听见妈妈带着浓浓睡意的一声,“嗯——”等我收拾好书包,再回头一看,咦,妈妈已经睡着啦!哈哈!我的作业成了妈妈的“安眠药”,可不知怎么的,我觉得鼻子有点儿酸酸的…… (选自陶俣滢《妈妈的“安眠药”》)
6.夜,静静。线,呼呼。影,长长。姥姥坐在沙发上,微弱的灯光照着,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发夹禁不起头发的束缚,乱糟糟的落在耳旁。在灯光下,我仿佛听到了做鞋的呼呼声,看到了眼睛里充满了红色的血丝,还有深深的皱纹和白头发,突然姥姥一动不动,猛地在手尖吸一口,原来手被针扎了。我想站起身去帮姥姥,却好似有人拉住了我的脚,一动不动地紧紧把我捆在床上。 (选自曾思远《一双布鞋》)
创作笔记
1. 你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故事是什么?
————————————————
2.哪一个物件能作为全文的线索?
————————————————
3. 这个物件引出的故事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
4. 这个故事的哪个瞬间最打动你?
———————————————
5.故事中的主角如何刻画?
——————————————————
仿写佳作
童谣
唐子馨
她用一字一句唱出了对我的爱,永远留在了我心间最温柔的地方。
-——题记
小超市门口的音箱里正放着一首童谣,我停下了脚步,越听越入迷。猛然回首,恍惚间看见她站在记忆中 ,冲我微笑 。
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这样的童谣 ,因为父母的工作原因,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外公不善言表,而外婆也有五十多岁,满口都是撇脚的普通话,常常把我逗得云里雾里。所以我们之间更多的交流是用童谣传递的。
外婆是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妇,每天起早贪黑,挑水喂猪,种田做饭,捡柴烧水。脏活累活,样样不落,从不抱怨。即使再忙,但她还是会处处照顾我。
夏天的夜里,皎洁的月光弥漫整个大地,空灵得像仙境,美极了。我常常会趴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星星那一眨一眨的眼睛让我痴迷。每每这时,她会说:“到屋里来吧,外头冷。”我不回应,她便在老屋前的杏花树荫里摆上一把老藤椅,把满是泥巴的脏手洗净,在围裙上细细擦干,然后将我轻柔地纳入怀中。待我嘟囔一句蚊子太多,她又取出蒲扇慢慢地扇风,用那十里不堪闻的公鸭嗓子唱着村里的童谣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夏夜的凉风杂着许些童瑶,吹得房檐上的风铃叮叮作响。外婆哼唱的童谣在风里慢慢漫开,萦绕在我的耳旁与心间,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拍打着我,睡意渐渐笼罩着我。我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睁开朦胧的双眼,仰起头,看见一张脸。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岁月的犁,在那里留下了纵横的深沟,印着无尽的疲惫。她的头跟手中的蒲扇一样,毫无节奏地乱点着,一下一下,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头。她灰白的嘴唇全无血色,像两片柳叶那样微微颤动着,一张一合,这时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旋律。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她看见。她被我的动作所惊醒,见我无碍,随后露出她黑黄的牙齿,放心、灿烂地笑了。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恍然间,耳边又传来外婆唱的童谣。我长舒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脸上多了两道已干涸的泪痕……
童谣远去,外婆却永远在我心间最温柔的地方微笑。
评语:
本文视角独特:耳边回旋的童谣凝聚着外婆浓浓的爱意,是我们童年里最动人的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最温柔的地方。小作者用最细腻的笔触,最动情的文字生动传神地描绘着在记忆里摇曳的那些温情而又难忘的镜头。全文以“童谣”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用小超市音箱里播放的童谣引出回忆,言简意赅;文章主体围绕童谣回忆往事,刻画外婆慈爱形象,抒发温馨的祖孙情,细腻真挚;结尾用童谣回到现实,描写心情表达怀念,隽永悠长。总之本文用“童谣”以物载情,记叙与外婆相处的一段美好时光,情真意切,结构巧妙,首尾呼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