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4、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教学目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除了“绿”字历来被人乐道以外,诗中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是成了无数游子思乡时的写照。此时王安石正在进行变法,其中遭到许多阻力,几次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抬头望远,京口与瓜州只有一水之隔,不由想到家乡所在地钟山也不远了,回首江南,春风习习,绿意盎然,生机无限,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有人说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诗人思家心切,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但是实际上也内含了想要快点重返政治舞台、继续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春风吹绿江南,他也希望新政能给大宋带来新的生机,这是他的政治愿望;钟山灵秀、吟咏山水也是他向往的生活,明月何时照我还,只希望变法早日成功他便可以退居林下了!
今天,我们就走进王安石答保守派司马光的铿锵誓言——《答司马谏议书》,去领略王安石那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的无限魅力!
一、导入
1.题解
“答司马谏议书”:“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任这个职务的就是司马光,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政论文,通过回答司马光对推行新法的责难和攻击,揭露了反对派保守庸俗的思想和用心,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2.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 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3.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上报:古义: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汹汹:
二、初读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致:
【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2.译文参考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3.课文的结构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三、研讨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6、第4段作何理解?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1)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2)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3)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11.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答案】A
【解析】“反覆”此处是指书信往返。
四、巩固训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①为天下理财 ②不为征利
【答案】B
【解析】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A项前句“所”与“以”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意思为“原因”“缘故”;后句“所”加名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该动词的名词形式。C项前句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后句表表示结果,相当于“就”、“那么”。D项前句介词,意为“替”“给”,后句判断动词,相当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