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
先抑后扬法:逆向起笔,烘托人物真善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先抑后扬就属于这样的好方法。请看下面的文章。
1
深度阅读
贾平凹: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 !”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贾平凹这篇散文,初读起来,语言直白、朴实,没有在结构上刻意求新,更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但若你能沉下心来细细赏读,又会惊喜地发现,作者竟是在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将一块石头的遭际娓娓道来,甚至还会给你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思考。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其一,探寻主旨,提升识见。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二,行文构思,妙在深意。
以小见大。本文选材很小,写作对象只是一颗丑石,只是一件小事,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如何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
2
精心选点
在以上诸多写作可选的实践点中,今天我们主推先抑后扬构思法。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就是先抑后扬的道理。先抑后扬的“抑”,指按下、贬低,“扬”,指抬高、褒扬。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时,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写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上文谈及的丑石虽然没有绚丽的外表,但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世俗的种种误解、冷眼,丑石已默默地承受了二三百年。即使陨落凡间,它也保持自己的高傲、顽强,而不像一般顽石那样用来做墙、做台阶,用来雕刻、捶布,而是在误解中执着地生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要反衬人们对丑石的不公平及丑石自身的伟大。这种写作的手法即先抑后扬法,它能极大地增强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如若同学们能将此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一定会让我们的文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
以读引读
要想习得“先抑后扬”构思法的精髓,我们一定要首先明白这种方法在写作中有何作用。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能让读者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同时,这种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的笔法,会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说来,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能使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愉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选平的《邻居阿麻》一文,开篇的形丑行鄙与后文要突出的美好精神品质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阿麻的形象凸显出来,令人尊敬。
2. 真实可信,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感情是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的,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认识顺序。如上文的《丑石》,如果没有后来天文学家对这块丑石真正身份的揭示。我想作者对它的认识或许永远停留在“丑得不能再丑”和无一用处上。
3. 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作品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如鲁迅的《阿长与三海经》,在褒贬之间,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浓烈而深厚。
那么,同学们在使用先抑后扬这种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1. 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主题一定要明确,同学们可以从励志、道德和审美等方面入手。如励志方面,我们可以选择理想与信念,勤奋与坚强,乐观与自信等;道德方面可以选择奉献、博爱、诚信等;审美方面可以选择自然美、生活美、劳动美等。
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要弄清楚“抑什么”“扬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抑外貌、声音、言行举止等;扬精神、品质等方面。如上文提到的《阿长与山海经》《邻居阿麻》都属于此类。
2. 线索的安排。主题和内容确定了,那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呢?这就涉及到线索问题。文章中一定要打造一条心理(情感)线索。
以《阿长与山海经》与杨朔的《荔枝蜜》为例。前者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后者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们在安排以对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时,一定要注意“变化”二字。在安排先抑后扬的材料时,有的学生先写了两三件令人讨厌害怕的事,突然就转到对人物的佩服上来,转变突然,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个变化过程。比如写人物,我们既可以像《荔枝蜜》中“我”对蜜蜂的变化过程一样,按照“讨厌、害怕——有好感——佩服——敬重”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也可以按照《蝉》的情感线索“厌烦——惊讶——赞美和敬仰”来行文。
3. 详略的处理。抑部分略写,扬的部分详写。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在写阿长时,先用充满贬义的文字略写了六件事来表明自己如何“憎恶”“讨厌”阿长,结尾却用充满感激、怀念的文字来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由此看来,我们在采用欲扬先抑手法时还要注意详略得当。一般来说,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抑少扬多,要注意“抑”和“扬”的作用,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垫作用,要为“扬”蓄势,与“扬”的部分相比要略 ;“扬”的部分后写,是文章的重点,是要详写的地方,也是揭示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
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先抑后扬。
1.对比烘托,即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人物的缺点,如外貌的丑陋等;或者写出物让人讨厌之处,或直接抒发对人或物的不满,从感情上贬低所要写的事物。这样才能在后文的情感变化中更好地抒发喜爱、尊重等情感,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如长沙市北雅中学谢吉慧同学的考场作文《他也很重要》,在篇首这样写到父亲:“曾几何时,父亲于我只是一个陌生的称谓,是一个仅存在于文章中的人物,抑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被搁置在时光的海滩,被冲淡。他似乎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和各种忙不完的理由。工作仿佛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我与他之间似乎有着一道厚厚的屏障,将我们隔断。”但是接下来,小作者却用最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父女车站送别图,这一切都是在为文章结尾的“关于父亲,似乎也不那么陌生遥远,而是一个炙热与不可或缺的存在”进行蓄势。
再如李承翔同学的考场作文《难忘那道风景》,文中写到一个擦鞋匠:“终于,经过一个站点,车门开了,跟随着清新空气一同而入的,还有一个擦鞋匠,有些斑驳凌乱的头发,一身简朴的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旧工装,身上还挎着用来维持生计的小黄皮箱。片刻后,门被关上,因为他的进入,人群不由自主朝里面退了退 , 那稍有些浓重的皮革味也让不少乘客将头朝窗外探去,空气变得更加浑浊了。”这一段对人物贬抑的文字,正是为了与后文擦鞋匠人格的硬气形成鲜明对比。小作者最后写道:“夕阳下,那坚强而略微有些佝偻的身影成了一幅最美的图画,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难道还算不上一道难忘的风景吗?
2. 逆向起笔,即欲正故反,逆锋起笔。这种写法往往是先简单介绍一下写作主体不被认可,让读者大概了解一下这个人或物或事。这样在后文的写作中才能有波澜,才足以吸引人。
如长沙市北雅中学雷畅同学的作文《这样多美》,文章开篇写道:“城密了,鸟难飞了。走出校门,穿行在大街小巷。偶然间抬头,黑压压一片高楼留给我巴掌大一片天空,沉重得让我窒息。蓦然觉得自己好似一只落单的鸟儿,被名作 ‘城市’的复杂地貌囚禁了。”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无不感到压抑窒息,但是接下来一只受伤的灰色小鸟用坚强和倔强带我飞出了这层浓障:“似乎良久,似一瞬间,颇受震慑的眼神迷离间,响起了翅膀扑展的声音,再抬头,高楼圈下巴掌大的晴空,投下阳光。以我的视角,在太阳之前映出一双浅灰杂褐、极美精致的翅膀,暖黄色右腿上,有那么几点亮丽落红。坚强的鸟儿哟,你飞翔的样子,多美!”文章压抑的氛围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开阔和敞亮。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同学们还要注意的是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开头一定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准人物或事物不协调的两个对立面,并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渗透其中。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用“先抑后扬”之法来达到构思巧妙的效果,一定要记住:抑就要抑得充分,抑得到位,不惜笔墨;扬就要扬得让人出乎意料,感叹不已。希望这种写作手法能够为你的考场作文加分!
4
以读促写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尽可能写得波澜起伏,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