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安徽历史》考点精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中考《安徽历史》考点精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6 09: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中考《安徽历史》考点精要
古代篇
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 P9
1995年在肥东的大城墩、五河县的壕城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均发现了炭化的麦粒,说明远古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很达。
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代青铜器两次铸造多块组合成型,以阜南青铜龙虎尊为代表。1959年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有着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寿县)是楚国都城,发现商业免税的通行证“鄂君启金节”。战国中期的吴起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名相管仲 P11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还是经济学家,主张加强资源管理,按土地好坏收税,鼓励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注意选拔人才。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孔子赞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刘安与《淮南子》 P18(2012新增加)
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曾被封为淮南厉王。《淮南子》一书,刘安主持编著,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多门学科,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淮南子》还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我国古代科学知识,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老子和庄子(2013年新增加)
老子(今涡阳人)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道德经》。庄子,(今蒙城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5、“文房四宝” P34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隋唐时,宣州、歙州、池州等地兴起文房四宝手工业。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徽墨,产于歙州。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宣笔,产于宣州泾县。魏、晋、唐、宋贡品。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
6、宋代书院的兴盛 P41
两宋时,安徽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欧阳修在颍州(今阜阳)建“西湖书院”,李公麟在龙眠山建“龙眠书院”。另外,贵池的“八桂书院”、歙县的“紫阳书院”、当涂的“天门书院”等名噪一时。
7、清正廉洁的包拯 P40
包拯,北宋庐州人(今合肥市),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老百姓所称道。面对北宋中期统治的危机,提出了整顿吏治主张,同时关心百姓疾苦,经常为民请命。
8、“宋画第一” 李公麟 P42
北宋李公麟(今舒城人)被誉为“宋画第一”和“天下绝艺”,他的“白描”画法在画史上开一代新风。传世的《五马图》(真迹现在日本)是他的白描杰作,《牧放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李广夺马南驰》画的是李广神箭抗匈奴的故事。
9、宋元的农学成就 P44(2012年新增加)
孟祺,宿州人,他参与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农桑辑要》的编写。元朝时,旌德县县尹王祯,写成了著名的农学著作《农书》,他还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
10、朱元璋 P46
朱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人。1368年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定都应天(今南京)
11、清代安徽建省 P51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乾隆25年(1760年),安徽布政司衙门从江宁(今南京)迁到安庆。1949年,安徽解放,1952年恢复安徽省建制,以合肥市为省会。
12、徽商 P53
徽商,即徽州商帮,明清时鼎盛,具有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商人爱读书的特点自明中期至清中期,称雄商界近300年。徽商在江南各地尤为活跃,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好儒极重文化教育,为明清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后徽商开始衰落,但在茶叶、木材、丝绸外贸和其他行业仍有势力。休宁商人张传颂、绩溪“红顶商人”胡光墉(胡雪岩)与西方列强进行了商战。
13、科技名流 P55
程大位是明朝普及珠算的应用数学家,其著作《算法统宗》确定了算盘定式,使珠算推广开来。
梅文鼎清代著名数学家,其《中西数学通》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被陆定一称为“一代师宗”。
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著作。
王贞仪 清初女科学家,著《星象图解》,《月食解》,《地圆论》等
明清时徽州形成医学流派“新安医派”,其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汪机、吴昆和清代的汪昂。
14、文学艺术 p57
桐城派是清代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方苞是开创者,提倡写文章要讲究“义法”,刘大櫆、姚鼐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吴敬梓的代表作,抨击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摧残。
芜湖铁画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清康熙年间汤鹏所创。“新安画派”也很有名。
15、曹魏屯田和皖南开发 P26
曹魏在淮北和江淮地区大兴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梅根冶(今池州市贵州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冶铸各种铜器,最主要是铸造铜钱)
16、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P53
明初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庐州、池州、徽州三府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徽州松萝茶风行一时。徽州的印刷业、芜湖的浆染业全国闻名,怀上手扶凤阳是商业繁荣的地方。巢湖成为商品米生产基地,定远是主要产烟区。
17、徽派建筑 P58
徽州古民居的代表是黟县西递村古民居。石牌坊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歙县明代大学士许国的八角牌坊是古牌坊中的瑰宝。
近代篇
18、正视现实的进步思想家 P65
桐城人姚莹,鸦片战争爆发前,预见性地提出要做好反侵略的备战工作。著有《康輶纪行》,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非常有远见性的提醒人们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鸦片战争期间,坚决反对妥协投降,主张抵抗侵略。
泾县的包世臣明确提出要提防英国以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力主抗英,还赞扬三元里人民的斗争。
歙县的王茂荫的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19、李鸿章与淮军 P73
李鸿章,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861年李鸿章筹建淮军。淮军来源于庐州及其周围地区的团练,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阀武装集体,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将领是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丁汝昌、周盛波、卫汝贵、聂士成等,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淮军进入全盛时期。1870年以后淮军也充当国防军。甲午战争时丁汝昌的北洋海军和陆军均失败,淮军渐衰。
20、岳王会 P79
1905年,岳王会在芜湖安徽公学成立,它是安徽省第一个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由陈独秀任会长,岳王会的建立,标志着安徽的革命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安徽光复和柏文蔚督皖 P82
在辛亥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安徽巡抚朱家宝接受安徽省咨议局宣布独立的建议,成立军政府,并被推举为都督。1912年7月1日,柏文蔚督皖期间进行了一、议会选举,成立省议会。二是发展教育事业;三是发行公债;四是不畏列强,严厉禁烟。柏文蔚领导安徽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最后胜利,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
22、抗日烽火燃遍江淮大地 P101
自七七事变后,安徽人民掀起了打击侵略者的斗争。1937年11月,日寇进攻广德,饶国华率川军在广德固守,揭开了安徽境内抗日战争的序幕。11月30日,广德失守,饶国华师长壮烈殉国。1938年5月7日,日寇接近蒙城,第173师副师长周元率军抵抗两千余人壮烈殉国。至6月上旬皖北大部沦陷。抗战期间,新四军成为安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1938年4月,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向皖南集中,还快打开了江淮抗战的新局面。1939年2月,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为新四军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于1939年12月在皖东定远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先后三次召开了中原局扩大会议,全面贯彻了党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皖东、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迅速建立和发展。彭雪枫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罗炳辉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9年3月,江上青在皖东北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时壮烈牺牲,后张爱萍打开了皖东北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战期间,新四军在安徽建立了淮南(皖东)、淮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是19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省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23、光耀神州的皖籍抗日英雄 P106
冯玉祥1926年正式走上国民革命道路,1933年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后,指挥凇沪抗战,后为宣传抗战和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还大的努力,在抗日救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方振武在1933年日军侵入热河时组成抗日救国军与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会师,收复重镇多伦,将日寇逐出察哈尔省,冯玉祥辞职后代理同盟军总司令,1941年这位民族英雄在广东遭到暗杀。 戴安澜参加了长城抗战,1939年率部攻夺广西昆仑关,1942年参加中共远征军在缅甸配合英美联军抵抗日军进犯,亲赴前线指挥,取得了“朗科突围战”的胜利,身负重伤,1942年5月26日殉国。童长荣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领导东满特委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934年3月长眠于长白山下。
24、和平将军张治中 P108
参加重庆谈判,积极主张和平,三次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25、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P110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中共中央制定了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方针。主要进攻方向选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扭转整个战局。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到达大别山,至11月下旬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府,初步完成战略展开任务。蒋介石不得不将重点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转移到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逼迫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9月中旬,三纵八旅成功伏击桂系部队,10月9日攻克张家店,歼敌4800余人。张家店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无后方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国民党一个正规旅以上的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10月下旬,刘、邓首长在太湖县刘家畈召开了旅以上干部会议,贯彻《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这次会议对指导皖西解放斗争具有重要意义。1948年春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配合陈粟大军在中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22月4日,邓小平率领的前方指挥所和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临泉县韦寨会合,完成挺进中原的任务。 意义:从1947年8月至1948年3月,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半年多,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6、江淮儿女支援淮海战役 P111
1948.11~1949.1的淮海战役是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协同作战。在淮海战役中,江淮儿女积极配合和支援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的作战,为淮海战役的少年宫里作出了中达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次、担架12.5万副,支援牲口36万头、粮食1亿多千克。
27、渡江战役在安徽 P112
1949.1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以百万之师,乘胜前进,拉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作出东、中、西三路渡江作战的部署。总前委就设在今肥东县撮镇瑶岗村。1949.4.20的午夜,渡江战役开始。以第三野战军7、9两兵团组成的中集团军首先在裕溪口至枞阳段发起攻击,首先登上繁昌江面的南岸。23日,百万雄师全部胜利渡江,将革命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 为迎接大军渡江,皖南军民也积极行动起来。1949.4.7在江北主力部队先遣侦察营过江抵达铜陵县境内,与皖南游击队会师,在皖南游击队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侦察任务,有力配合了江北大部队胜利渡江。
28、安徽全境解放 P114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4月28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
29、近代教育的兴起 P120 (2012年新增加)
鸦片战争后,安徽近代教育兴起,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近代高等教育比较完备的是安徽大学,创办于1928年。近代教育史上,安徽还出现了陶行知这样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歙县人。留学美国,1916年回国办教育,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等,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现代篇
30、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P128
1949年2月,除金寨外,皖北全境解放。中共军委指示筹建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由宋任穷任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1952年1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8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曾希圣任政府主席,省会设在合肥。朝鲜战争爆发后,安徽涌现出李家发、许家朋等一批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
31、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P143
从1956年到1966年我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如:马鞍山钢铁公司、合肥重型机械厂、淮北煤矿和淮南化肥厂等。
32、科学技术谱新篇 P162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先后成立了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1985年开始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90年代又提出“科教兴皖”战略;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像邓稼先(中国的两弹元勋)、任新民、陈椽(是我国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一代茶宗”,被英国科技研究中心列入《世界农业名人录》)、何家庆等。
33、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P134
从1953年开始,安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1月,安庆胡玉美酱园厂在全省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
34、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 P150
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首创了“大包干”制(包干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推动了安徽农村改革的进程。
35、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 P153
随着安徽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安徽省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安徽首次在香港举办了综合性出口商品展销会成交额达7654万美元。1985年,第一届安徽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合肥举行,此后每年一次。1984年,安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到1990年,全省共批准设立三资企业176家。
1990年,安徽省做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确定了” 一线两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即以芜湖、安庆、铜陵、马鞍山四个城市的沿江经济区为一线,将省会合肥和旅游城市黄山列入开发开放的北南两个点。1992年5月12日,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建成,成为安徽省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资料编辑:宿州市埇桥区栏杆初级中学 周步明(QQ:308612588
2013年4月2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