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关汉卿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的戏剧语言。
2.把握元杂剧“关目”设计的精致,理解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
3.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之美;鉴赏品味语言,领略曲词艺术特色。
4.体认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良知与悲悯”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中典故的出处,深入理解其意义。
2.赏析文中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以跌宕的情节取胜,也不因复杂的人物塑造著称,而是以对人性的体贴揣摩而获誉,观其剧,读其曲,一股淋漓尽致的悲情扑面而来,不能不令人掩面。
关汉卿的语言非常“本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
行家者,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臧晋叔)
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国维)
选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
二、赏析
1.【叨叨令】改写,体会本剧语言的“本色”。
原文: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一改: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二改:
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空嗟怨。十年不睹爹爹面。怕前街被婆婆见。
气杀他也么哥,气杀他也么哥。临危与人行方便。
三改:
【叨叨令】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2.赏析: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不能。
(1)对象:三支曲子的思路是从质疑埋怨到坚信倚仗。
在对上天的信仰上,窦娥曾产生过朴素的怀疑。在这一折的开头她就迸发出内心质疑:“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何以窦娥从对上天的埋怨,在生命最后一刻,得以转化为对上苍的坚信?是因为其人心智纯粹而坚定,内心深处一直坚守清白。窦娥的悲剧,恰在于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而遭殃,这是纯粹的悲剧。她从未动摇心志,承认诬陷的罪名则是为了婆婆免于酷刑。她不得不最后选择相信上天,她必须为自己的纯粹找到最后的凭仗。
窦娥所凭仗的其实是“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作为传统文人,关汉卿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示冤,六月飞雪是以灾异进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灾难惩处统治者,都打上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印记。人路走不通,就只有走天路了;这是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大的悲剧。
(2)意象:从悲剧现实到悲剧艺术
①白练·碧血
“血溅白练”这一意象具有审美性,一如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审美让纯然之物保有最后的尊严与可能,从“一腔碧血”到“湛湛青天”,我们看到了澄澈的可能。这一澄澈非是自然所致,而是文化积淀,因“苌弘化碧”,血色才能呈现天空与大地的颜色,老天爷也才能暂时有血有肉,“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澄澈,也必是融于自然,彰显天理。窦娥通过“血溅白练”,得以在现实生活的绝境之中劈开一丝缝隙,向老天传递了信息。鲜血淋漓处,超越俗世,奇情涌现。
②怨火·冰花
“六月飞雪”这个意象已经嵌入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冤屈母题的第一印象。何以如此?
因为这一意象竟充满了残忍的美感。从审美的角度,这一幕是美的,“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是从极热到极冷的转变。这一幕既是美的,也是活生生的生活之境,它能“免着我尸骸现”,并可代替“素车白马”。老天第一次显示其温情的一面,掩盖了窦娥极惧的“身首不完全”,却是以极冷酷的方式。另外,意象是叠加的,在文本上否定一个意象,但其留下的残影已为底色。否定其实是另一重的肯定。“素车白马”“古陌荒阡”已经和“六月飞雪”共构了凄清的奇观。
③大旱·甘霖
“大旱三年”,是最激烈的愿望,甚至有诅咒的意味。其态度之决绝、意志之坚定,并以咒怨的形式抒发,在正统中国文化中不多见。在窦娥这里,则公开将这种“恶毒”曝之于生命的最后,愤懑可见达到了顶点,是不得不发出的呐喊,是一种公开的反抗。这种反抗力量之大,伤及无辜之处,也是令人无暇追问、不可思议之处。监斩官听闻反应激烈:“打嘴!那有这等说话!”窦娥回曰:“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坚信自己蒙受了可比东海孝妇的冤屈,她就有理由相信上天能听见她的呼号。但这呼号要足够悲凄,要充满道德力量,比如孝女之冤,才能显示执政者的大罪过,让老天动容,并在人世间反证出自己的无辜。
(3)内容:从示冤抒冤到警告惩处三桩誓愿在范围上有着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的递进关系。
血溅白练,刑场上的人看到了,窦娥被冤枉了;六月飞雪,山阳县的百姓知晓,窦娥真的被冤枉了;亢旱三年的话,楚州人民为证,窦娥的确被冤枉了。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冤情的人越来越多,以此推理,窦娥的冤情终将大白于天下。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有着从示冤到警告再到惩处的递进关系。从“血溅白练”到“六月飞雪”再到“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内部是递进关系,一愿比一愿深刻、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还要感天动地,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
三桩誓愿在典故运用上有着从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到邹衍飞霜再到东海孝妇的递进关系。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再到生活现实,一步步逼近窦娥自身的真实遭遇。
(4)情感:从忍气吞声到呐喊呼号
窦娥临刑前,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都因为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固然说明了她心地良善,不忍婆婆伤心,但也未必不是一种对自己劝慰的尝试。
“算了,自认倒霉”、“时运不济,又能如何”是生活中常见的放下。但窦娥偏偏没有止于此,可见其异于常人、异于常情之处。其之异常,恰在于其纯粹。是纯然之冤、纯然之情、纯然之人,此纯然必然是俗世的反面,亦有净化之意在。
3.比较赏析:
《西厢记·端正好·叨叨令》(王实甫)原文: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窦娥冤·端正好·叨叨令》(关汉卿)原文: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西厢记·端正好·叨叨令》(王实甫)改文:
车马不由熬煎气,花靥打扮娇滴媚。被枕则索昏沉睡,衫袖揾做重叠泪。闷杀人也么哥,闷杀人也么哥。书信与我凄惶寄。
《窦娥冤·端正好·叨叨令》(关汉卿)改文:
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空嗟怨。十年不睹爹爹面。怕前街被婆婆见。气杀他也么哥,气杀他也么哥。临危与人行方便。
【总结】
窦娥的悲剧植根现实的土壤,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于每个心灵深处。其可贵又难以让人忘怀处在于,她没有任由黑暗吞没,而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呐喊、呼号。
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元杂剧“‘关目’设计的精致”和“曲词的艺术特色”这两个特点,也希望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良知与悲悯”的内涵与意义,理解“良知与悲悯”在当代生活与个人人生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三、拓展
1.元杂剧
(1)剧本的枃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2)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3)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4)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存下去却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④③①⑤⑥② B.④⑤⑥②③①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⑤①④③②
答案:C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关汉卿
(窦天章云)带那蔡婆婆上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做出这等事来?(蔡婆婆云)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窦天章云)这等说,你那媳妇就不该认做药死公公了。(魂旦云)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天章云)端云儿也,你这冤枉,我已尽知,你且回去。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魂旦拜科,唱)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妳妳,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于伏罪名儿改。(下)
(1)下列对这折戏的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酒】既是回答窦天章的问题,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质问,并以三桩誓愿的应验证实了冤情。
B.“你道是咱不该”中“不该”指的是“认做药死公公”,再次引出了窦娥对冤情的怨愤和倾诉。
C.本选文的曲词与对白搭配得非常好,曲白相生,通俗自然,对白引出曲词,曲词解释对白,推动情节发展。
D.作者在处理矛盾冲突时,采取了与统治者彻底决裂的态度,使悲剧更具社会性。
答案:D
解析:作者并没有采取与统治者彻底决裂的态度。作者并没有超越历史,他依旧把医治社会弊病的理想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2)在本折节选的内容中,窦娥的哪些品性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
在戏剧的结尾部分,窦娥请求父亲收恤蔡婆婆,同时告诫父亲为民除害,替天子分忧,表现了窦娥温驯、善良、孝顺的品性。
(3)作者借窦娥魂魄之口唱出:“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起到深化和拓展主题的作用,说明那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