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本课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唐诗大家的3 篇作品,按时间顺序展现了唐诗的艺术盛况与独特魅力。《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该诗是诗人坎坷身世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结果。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图景,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以及感时伤世中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对于诗人已有初步了解,且通过对《杜甫诗三首》中前两首诗的学习已掌握了七言律诗的文体常识和基本的鉴赏方法,大体感知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晚年虽漂泊西南寄居夔州却心系长安的深沉爱国之情,但对“沉郁顿挫”的内涵并不深刻。因此我力求从律诗的形式入手,通过涵泳、诵读,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好地体会《登高》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已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多数情况下仍停留在意象表层,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诗人内在情思的深入体悟依然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杜诗“ 顿挫”风格在诗歌中的体现,体会杜诗沉郁悲凉的情感。
2.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鉴赏,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在本诗中的体现。
安排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诗圣”的日子可谓十分艰苦。国破家亡, 战乱频仍,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PPT 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顺着杜甫一生的足迹梳理学生初中所学的杜甫诗歌。《望岳》是 24 岁的诗人途经齐鲁一带写下的一气魄雄放的五言古诗,《春望》是 45 岁 的诗人身处沦陷区,目睹长安城的萧条零落写下的一首感时伤怀的五言律诗。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是 56 岁的老杜流落夔州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那么这首诗是何种风格呢?
二、走入文本,共同感知
1.初读 :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本诗。
2.悟读 :学生带着情感体悟个读。
3.尝试为本诗划分节奏,再读。
诵读指导: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彩。以《登高》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第三联的“悲” "常”” "病” "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4.律诗的常见结构为“起承转合”,“转” 往往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为尾联蓄势。那么,在本诗的“转”上,诗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感。
5.学生诵读“登高所见”,谈谈最喜欢的景物描写以及喜欢的理由。
明确 :从诗歌结构(格律)来看,一般来讲,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力求避免全篇都对,就是怕过于整齐而带来相应的单调。可是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八句全对,但读者根本看不出一对到底的单调,原因就在于对仗中变化的多样性。前三联呈现出并列意象的对比,特别是第一联,不但句间相对, 而且句中还有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使诗歌的对仗呈现出一种密集性。第二联“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既有对仗构成的时空转换,又各有相对的独立性。最后一联“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前后句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大体上属于“流水对”。总而言之,本诗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本诗一气呵成,并未受到格律要求的干扰。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整联,以“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再配以“急、高、哀、清、白、回”的状态,使景物的音、形、色都得以呈现,画面感极强。颔联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空间上变得更为开阔了,而且还有了时间的深度和无限。“无边”和“ 不尽”写出了空间上的纵深感,而叠词“萧萧”“滚滚”使景物更加形象化,不禁让人联想到落叶的簌簌之声和长江的汹涌之状,使人在无形中感受到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
6.学生诵读“登高所感”,指出后两联所呈现的诗人形象。
明确 :诗歌的后两联一下转到诗人的个体命运上来,呈现出一个“潦倒”的、老病穷愁的诗人形象。
7.结合初中所学杜诗,是否有在内容上类似《登高》,先写宏阔之景,再写老病穷愁的诗人形象的?
明确 :杜甫的《春望》,首联描绘了春望所见,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一派荒芜萧条。颔联却由残败荒凉之景转到了“感时”“恨别”、苦痛惆怅的诗人自我形象上来。像这样,诗境开始气魄宏大,然后一下子回到诗人个体的命运上来,在诗歌意境上由开始的宏阔突变成一种狭促,这就是诗歌意境上呈现出来的顿挫。
总结 :
节奏上—— 平仄变化
结构上—— 起承转合 顿挫意境上—— 大开小合
三、拓展延伸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特色,那么,何谓沉郁顿挫?(PPT)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清人吴瞻泰说 :“ 沉者,意也 ;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 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其实,刚才我们已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了杜诗“顿挫”,那么何谓“沉郁”?
1.诵读,找出全诗的诗眼。明确 :悲。
2.你在诗中读出了杜甫的几重“悲”?(小组讨论)
明确 :八重“悲”—— 地远、悲秋、羁旅、久旅、年迈、多病、高迥处、无朋。
总结 :杜甫的悲情如此深厚,同时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重反复诉说后,郁积的情感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沉郁”。
四、课堂总结
通过对《登高》等格律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类诗体在形式上的特点,在结构上的规定性,这是格律诗比较稳定的部分,使我们可以从这里去阅读陌生的格律诗。古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还可以从老师提供的文学编年地图出发,顺着诗人的足迹,去体味一个诗人行迹,以及与行迹紧密相关的风格形成, 进而去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彩。
课堂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