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巩固训练课件(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巩固训练课件(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5 15: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 非及乡时之士也  ② 百有余年矣   ③ 逸豫可以亡身 
④ 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 流血漂橹
⑦ 畔主背亲
A. ①②④⑦   B. ②⑤⑦   
C. ①③⑤    D. ②⑥⑦
答案:B
解析:① 乡,同“向”;② 有,同“又”;⑤ 无,同“毋”;⑦ 畔,同“叛”。
2.对下列加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B.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 困:困乏
D.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答案:B
解析:A. 爱:吝惜。C. 困:围困,困扰。D. 抗:匹敌,相当。
3.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答案:C
解析:A.两个“山东”均指崤山以东地区。B.两个“池”都是指护城河。C.第一个“人事”指人的作为;第二个“人事”指人世间的事。D.两个“从事”均泛指一般属官。
4.对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天下云集响应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 忧劳可以兴国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 一夫夜呼 ⑧函梁君臣之首
A.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解析:①⑦ 名词作状语,②③⑥ 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 名词用作动词,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非抗于九国之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 吞二周而亡诸侯
及凯旋而纳之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
解析:A. 于:介词,和;介词,从。B. 而:连词,表顺承。C.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用。D. 其:代词,他们的;副词,表祈使语气。
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⑥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⑦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⑧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⑨ 此三者,吾遗恨也
A.①⑨/②⑤/③⑥⑧/④⑦  B.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C.①④/②③⑨/⑤⑥/⑦⑧  D.①⑦/②⑨/③④/⑤⑥⑧
答案:A
解析:①⑨为判断句,①“ ……也”表判断,⑨“……者……也”表判断。②⑤ 为状语后置句,② 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⑤ 正常语序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③⑥⑧ 为省略句,③“矢”后省略介词“于”,“告”后省略宾语“之”;⑥“俱”后省略谓语“去”;⑧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④⑦ 为被动句,④ 为没有标志的语意上的被动句,“隳”即被毁坏;⑦“于”表被动。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 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答案:C
解析:A.“杭州”错,应为“扬州”。B.“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D. 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8.名句默写。
(1)贾谊的《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2)贾谊的《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         ,         。
(3)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
(4)《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
(5)《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既引人深思,又寓
结论于疑问之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1)况且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像是原来的样子。
(2)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3)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4)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