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 第5课时《连除问题》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 第5课时《连除问题》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5 17: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5课时 连除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例4的编排思路与例3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没有给出综合算式,让学生自己列出,体现了更高的教学要求。第二种方法(乘、除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中要用到小括号,难度比第一种方法(连除)大。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不仅给出了进行检验的方法,即“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代回原情境,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原有的条件”,而且给出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继续经历几何直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养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 师:接下来我给大家播放一段小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 教师播放阅兵视频。 师:同学们,这是咱们国家阅兵方阵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视频,你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吗? 师:老师每次看到这样的视频,听到这熟悉的《欢迎进行曲》都会激动的热泪盈眶。作为一名中国人真的觉得很自豪呢。 出示例4情境: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提问: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队伍好整齐! 生2:好壮观啊! 生:已知参加表演的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要求的是每组有多少人。 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解读信息,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提问:能将这些信息用图表示吗?试着画在练习本上。 2.尝试解决。 提出任务要求: ①列式解决每组有多少人。 ②完成后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组织交流方法。 呈现算法一。提问:他的想法对吗?谁看懂了? 算法一: 60÷2=30(人) 30÷3=10(人) 小结算法一:刚才我们一共用两步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步先是解决了每队有多少人,第二步再解决了每组有多少人。综合算式怎么列呢?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呈现算法二: 2×3=6(组) 60÷6=10(人) 提问:综合算式你会列吗? 追问:同意哪一种?60÷(2×3)=10人,为什么要加个小括号? 小结算法二:这种方法也用了两步解决问题,第一步先解决了一共有多少组,第二步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4.回顾反思。 (1)方法比较。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想法有什么不同呢? 追问:这样算分别是什么道理呢? 小结:看来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看来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题的思路也就不一样。 (2)验证沟通。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到答案是10人,怎么检验呢? 独立画图,交流画法。 生:我们可以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参加表演的60人,想象一下里面就整齐地排列着60位表演的女生,根据平均分成2队,就是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将每份再平均分成三份。 独立思考,列式解决,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观察算法,思考算理。 生:把60人平均分成2份,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算式60÷2=30人,又根据每队平均分成三组,就是每队的30人再平均分成3份,可以求出每组有多少人,算式30÷3=10人。 生:60÷2÷3=10(人) 观察算法,思考算理。 生:根据平均分成两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可以先求一共将60人分了几组。算式2×3=6组,求每组有多少人就是将60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算式60÷6=10人。 学生列在练习本上,校对答案: 生1:60÷2×3=10(人) 生2:60÷(2×3)=10(人) 生:这里的小括号表示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因此不能去掉。 生:第一种方法用了连除,第二种方法用了先乘后除。 生1:第一种方法将60人进行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先平分2队,求出每队30人,第二次再将30人平分3组,求每组有多少人。 生2:第二种方法就是先求一共要分多少组,再将60人平均分,求每组有多少人,分的方法不同,但最终都是将60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生:我们可以将问题当作已知信息,将其中一个信息当作问题,算一算,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根据每组10人,每队分3组,就可以求出每队有30人,因为有2队,所以就可以求出2队一共有60人,答案完全吻合,解答正确。 让学生通过画图表达题目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思路的表达交流。 学习任务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支架,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方向性。 依次交流解题的方法,注重完整的说理过程,在说理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法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在对比中结合图引导学生分别总结两种计算方法道理,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代回原情境,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请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共折了216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 每行要4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A :216÷2÷4=27(只) ( ) B :216÷2×4=27(只) ( ) C :216÷(4×2)=27(只) ( ) 组织校对答案。 2.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提问: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出任务:想办法解决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做好后跟同桌说一说算式的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寻找典型材料进行反馈。 呈现两种方法,组织交流。 方法一: 960÷6=160(盒) 160÷8=20(箱) 方法二: 6×8=48(个) 960÷48=20(箱)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算出20箱,这个答案你们同意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这两种方法的思考路径完全不同,第二种方法有时会遇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种计算方法要四年级再学,如果不会除,你们可以选用第一种方法解决。 3. 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反馈两种方法,组织交流。 方法一: 9600÷2=4800(千克) 4800÷3=1600(千克) 方法二: 2×3=6(次) 9600÷6=1600(千克) 提问:这两种方法你们同意吗? 提问: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独立思考,选择。 生:A和C是正确的。A先算平均每行有多少只纸鹤,再算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C先算一共有多少串,再算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生:已知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要求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跟同桌说一说算式的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生1:第一种方法是先把杯子平均分装到盒子里,再把盒子平均分装到箱子里,进行了两次平均分,因此用到了连除。 生2: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多少个杯子,再求一共多少箱,因此先乘后除。 读题,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生:同意。 生1:第一种方法是先把物品千克数平均分装到2辆车里,再把每辆车的物品千克数平均分配到每次里,进行了两次平均分,因此用到了连除。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多少要运6次,再求每次运多少千克,因此先乘后除。 生2:两种方法的思考路径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对比交流中深入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生1: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 生2: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地方思考起,解题的思路也就不一样。 生3:检验时可以将问题当作已知信息,将其中一个信息当作问题,算一算,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出示任务: 你能编一道连除问题吗?赶快试一试吧! 独立思考,编一道连除问题。 分享题目和解题思路。 加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材P55练习十二第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