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仙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两句。诗中的“三人”除作者本人外,另一“人”是明月,再一“人”为地面上的人影。从物理角度分析,地面上的人影是由于
A.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的折射形成的
C.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的反射、折射共同形成的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 楼台倒影入池塘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C. 潭清凝水浅 D. 云生结海楼
3、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 ……(如图所示)。关于井中月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井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 井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井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4、如图所示,在正方形不透光的盒子中央有一个发白光的点光源S,盒子两边装有甲、乙两块可绕O1、O2点转动的平面镜,两平面镜初始位置如下图所示。在盒子上A、B、C三点各开一个小孔并分别用红、绿、蓝滤色片盖住小孔。要使从A、B、C三个小孔射出的光线都汇聚在M点。则两平面镜的转动情况及三束光在M点汇聚后的颜色分别是( )
A.甲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顺时针转动,黑色
B.甲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逆时针转动,黑色
C.甲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逆时针转动,白色
D.甲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顺时针转动,白色
5、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 B.一叶障目
C.鱼翔浅底 D.三点对一线
6、某电视台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一一《逗趣》。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的手影(如图),让观众大开跟界。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 .平面呈像
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发生漫反射时,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人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8、《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中也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9、下图所示现象或事例中,应用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10、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躲在大树的阴影下乘凉,树荫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11、小明想拍一张雨后晴空的照片,小华建议他加一块滤色镜,小明应选择
A.红滤色镜 B.黄滤色镜 C.蓝滤色镜 D.绿滤色镜
1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 B.小孔成“像”
C.水中的“月亮” D.雨后形成的“彩虹”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生活、生产中长用到光学知识:在开凿大山隧道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机掘进方向,如图2所示,是利用光的 ;有时人们把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的墙壁发射,也能控制电视,这是利用光的 。
2、如图所示,有两个一体的平面镜,其夹角为 θ,当任何方向的一束光线射到其中一块平面镜上,经两次反射后,光线恰好按照原来的方向返回,则这两块平面镜之间的夹角θ= ________ .若保持入射光线 AB的方向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则最后射出的光线CD转过的角度是 ________ °.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
4、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___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___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5、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该现象可用光的 知识解释。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会变化,当将易拉罐适当远离蜡烛时,所成的像将变 (选填“大”或“小”)。
三、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为了估测公路旁路灯的高度,晚上一个身高1.6m的人在某处测得其影长为1.6m,当他朝路灯方向走了5.4m时,其影长变为1m,求此路灯离地面多高。
2、如图所示,两等大的平面镜A、B直立在地面上,A、B高为0.95m,相距20cm.有一细束激光与竖直方向成45 角射到平面镜B的上边缘,经多次反射后射到地面.求:
(1)激光束射到地面前,一共发生了几次反射?
(2)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点离A平面镜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4分,共计14分)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如图8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
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
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
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
若将AO向ON靠近,则OB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 A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
A、“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A符合题意;
B、“风吹草低现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云生结海楼”是海市蜃楼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通过诗句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要注意区分。光沿直线传播,比如日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透镜成像、水看起来比实际要浅、海市蜃楼现象、彩虹等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C
二、填空题
1、答:直线传播 反射
2、答:90° 0°
3、答:折射、反射
4、答案:折射 乙
【解析】解:太阳落山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的虚像(即观察到的落日),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乙位置。
5、答案:倒立 直线传播 小
三、计算题
1、答:设路灯高CD,人身高AB,人在某处的影长EF,当人向灯方向走了5.4m时,其影长为MN,则∽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故
2、答:
(1)因为入射角也为45 ,故每反射一次,光线下移20cm 发生反射次数为n=95cm/20cm=4.75所以发生反射次数应为5次
(2)第5次反射点距地面高度为h/=95cm-20cm×(5-1)=15cm.因此光的落地点距离B镜面为15cm,则距离A镜面为5cm.
四、实验探究
1、答案:
(1)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靠近
(2)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