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
学习目标
掌握施耐庵和《水浒传》等文学常识,积累“尴尬、面面厮觑”等词语。
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重点)
结合社会背景,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难点)
作者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水浒传》。
《水浒传》的全称是《忠义水浒传》,
另有一个别名叫《英雄谱》(与《三国演义》
合刻),它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构成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就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三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
文体知识
白话小说是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自唐宋以来用通俗语言(白话)写成的小说的统称,它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其特点有:(1)主要阅读对象是普通大众;(2)语言通俗易懂;(3)内容大多反映市井小人物的荣枯沉浮和悲欢离合,表现出与传统士大夫诗文迥然不同的世俗精神风貌。
《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白话小说
嗔
chēn
歇息
干系
ɡān
怨怅
chànɡ
分晓
逞能
chěnɡ
颠倒
dǎo
勾当
ɡòu
聒 噪
ɡuō zào
虞候
hòu
朴刀
pō
尴 尬
ɡān ɡà
这厮
sī
恁地
nèn
省得
xǐnɡ
喃喃讷讷
nè
nán
着意
zhuó
兀 的
wù dì
喏喏连声
nuò
剜口割舌
wān
行货
hánɡ
呵也
ā
窥望
kuī
忒
tuī
一了
liǎo
罗 唣
面面厮覷
luó zào
qù
字词学习
只在本固定搭配下读“pō”。
此处意同“啊(ā)”。
多音字
( )朴刀
( )朴素
( )姓朴
朴
pō
pǔ
piáo
( )蒙汗药
( )蒙骗
( )蒙古包
蒙
ménɡ
mēnɡ
měnɡ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形容打消疑虑,完全放心。
呐呐喃喃
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
喏喏连声
互相望着发愣。
面面厮觑
死心塌地
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絮絮聒聒
勾当
聒噪
事情。
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现多指坏事。
现代汉语中意为“声音杂乱,吵闹”。
也作“面面相觑”。
现代汉语中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智取生辰纲”这一主要情节的记叙要素。
智取生辰纲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经过
起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六月初四正午
黄泥冈松树林
杨志等十五人、吴用等八人
吴用等谋划劫取生辰纲
吴用等人引诱杨志等十五人买酒,巧下蒙汗药
杨志误失生辰纲(吴用成功劫取生辰纲)
概括情节内容时,可采用完整叙述的方式——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做何事+何种结果(记叙文六要素)
答题技法
结合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并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杨志慎押生辰纲
七雄贩枣蒙杨志
百胜卖酒诱官军
吴用巧下蒙汗药
官军上当饮药酒
英雄智取生辰纲
第一部分( )
1—7
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 )
8—14
杨志误失生辰纲
(吴用等智劫生辰纲)
梳理角度一般包括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逻辑角度(原因→结果),技巧角度(悬念→真相),场面角度以及线索角度(明线、暗线)等。在梳理情节之前,要根据文章内容或题干要求,明确从哪一种角度进行梳理。
答题技法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线
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
暗线
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交织点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岗松树林
揭示双方的矛盾冲突
塑造人物性格
表现主题
考点解读
[常见的考查形式]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
小说中XX(物品、人物或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多次写到XX(物品、人物或情节)有什么作用?
考点
分析小说线索
时空连“线”
以物作“线”
反复出“线”
以情导“线”
定“神”看“线”
掌握分析小说线索的方法
答题技法
小说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领悟、把握小说的线索
不少小说,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阅读时,可以通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
感情、情节线索常常隐伏于叙述的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情节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小说的线索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小说的线索
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
①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返回
双线结构
明线:小说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使所叙述的故事情节集中,人物突出。
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怎样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矛盾冲突: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要快与要慢、要走与要停的矛盾。
作用:①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为后一部分写主要矛盾做铺垫;②这个矛盾与后文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阅读第1—7自然段,找出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
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
态度变化
与杨志的矛盾逐渐加深,导致杨志被孤立,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
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老都管喝道:……
第1—7段或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天气的“热”,但它们各不相同,试找出这些句子来,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不同的语言写出天气的“热”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段落 原文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酷热难行
天气热了,行不得
这般火似热的天气
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端的热了走不得
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氛围;
④奠定感情基调。
分析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
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埋伏笔;
②前后照应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些表现天气“热”的描写,语言各不相同,描写角度也有差异,但都突出了天气的酷热。
在文中,天热是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天气酷热引出杨志与厢禁军、虞候、老都管等人的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
阅读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杨志智押生辰纲
杨志
吴用
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地利
阅读第二部分,说说矛盾双方的“斗智斗勇”。
天时
人和
天时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楼上王孙把扇摇。”
杨志一行人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在黄泥冈等候,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杨志等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实情况。
地利
杨志团体
晁吴团体
杨志一行人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内部的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晁盖等人表演精湛,配合默契,下药巧妙,使杨志等人在这一唱一和之中彻底放松警惕,喝下药酒,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走却动弹不得。
人和
阅读第10—12段,说说杨志和众好汉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
问酒
卖酒人白胜欲擒故纵,故意以不卖来调动众军汉的胃口,使杨志放松警惕。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买酒
众好汉装作与卖酒人不相识,与普通客商一样与卖酒人讨价还价。
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
吃酒
众好汉从枣车里取来椰瓢与枣子,当着杨志等人的面大解其馋,引诱杨志一行人。
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 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下药
刘唐假装想占便宜饶酒吃,让杨志一行人相信酒中无药;吴用装作赶来舀酒吃,用瓢兜酒时趁机下药。
文章最后一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在整个故事发展中有何作用?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补叙,交代智取生辰纲妙计的实施。
叙述方式:运用补叙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人的姓名和下药过程。
作用:使整个故事的前面充满悬念,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更吸引读者。
知识点睛
补叙
补叙,即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描述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使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其作用有:①对上文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简要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探生辰纲消息,众人合议定计。
预测必经之路,智取地定黄泥冈。
利用酷热天气,久候以逸待劳。
察知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
智用合议计谋,协作完成智取。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
智藏行踪
智变时辰
智察枣客
精明能干、小心谨慎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丢失生辰纲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民脂的不义之财。②去年的生辰纲就被劫走,至今查无下落,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③根据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很充分,团队协作好。
①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②不做沟通,听取意见;③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④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结尾将吴用等人的行为称作“智取生辰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本文故事大约发生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发生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冲突十分剧烈,其写作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历史现象。“智取生辰纲”的说法表明作者对晁盖、吴用等人劫取蔡太师和梁中书的不义之财的行为是赞赏、肯定的。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古白话词语,说说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原文
词语
古义
今义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
取
赶
动词,拿,拿走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尴尬
麻烦
难堪
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不直得
动不动
做某事没有意义
都叹气吹嘘。
吹嘘
急促喘气
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
深入探究
通过对“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起因、过程以及成败结果的分析,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思考?
要处理好团队的内部关系。
在生活中要学会和身边人和谐交流,以同理心尊重、理解对方,相互体谅。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的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
我们要明白“义”与“法”的辩证关系。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我们除了要传承梁山英雄的正义之心,也要树立法治观念。
结构梳理
智取生辰纲
杨志押送生辰纲
(明线)
好汉智取生辰纲
(暗线)
上路
中计
失纲
定计
施计
劫纲
小心谨慎
足智多谋
丢失生辰纲
获取生辰纲
斗智斗勇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的矛盾,以及与晁盖等人斗智斗勇,最终生辰纲被劫的经过,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粗暴蛮横、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晁盖、吴用等人的智慧、胆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写作特色
1.巧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有两种矛盾:①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中快与慢、走与歇,不准喝酒与要喝酒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②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从全文看,小说无论是对杨志谨慎精明、蛮横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好汉们足智多谋、团结协作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的。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
2.善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关于天气炎热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的。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段落 原文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酷热难行
天气热了,行不得
这般火似热的天气
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端的热了走不得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更点计时法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时刻如下表:
五更
古代时刻
现代时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19:00—21:00
21:00—23:00
23:00—01:00
01:00—03:00
03:00—05:00
2.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浔阳江凌云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赏析:这首诗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是宋江酒醉浔阳楼上题写的诗作。该诗抒发了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后的忧郁心情,表达了他想要实现其“凌云志”的迫切愿望,可以视为宋江聚众起义、替天行道的宣言。
课后阅读《水浒传》有关杨志的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课后作业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九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