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雷电颂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6 19:10:18

文档简介

课题
雷电颂(1)
学、教批注、增补
目标
1、反复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初步培养阅读鉴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自主阅读知识链接,将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划下来。
朗读课文,第一遍重在读准字音,标出不理解的地方,第二遍试着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第三遍试着读出感情。
听读时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将你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吧。
联系课后参考资料完成。
重点
难点
1、反复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并完成自学检测)2、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10分钟)及探究案(15分钟内)。
学教过程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王昭君》《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独白: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
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通读课文3遍,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3、预习时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标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4、完成自学检测,检查自学效果。
二、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污秽( ) 
犀利( ) 鞭挞( ) 稽首( )  虐待( )驰骋( )
2、 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2)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4、请写下预习时你的疑惑:
【探究案】 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语言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这是一篇很适合大声朗读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相信你在诵读中一定能体味到文章的情感及屈原的性格。
另外了解作品背景也是把握本文的前提,同学们在学习本课前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带着下面的问题开始反复诵读吧!
1、给每段标注序号,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总结出来吧。
第一部分(从1段— 段):

第二部分(从 段—到文末):
2、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3、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训练案】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睥睨:
拖泥带水:
2、《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 一生的故事,以 为情节线索,构成了 和 的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 这个悲剧典型。
3、你认为选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
课题
雷电颂(2)
学、教批注、增补
目标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3、学习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自主阅读知识链接,将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划下来。
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思考
小组内交流讨论
重点
难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并完成自学检测)2、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10分钟)及探究案(15分钟内)。
学教过程
【知识链接】
1、象征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呼告: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事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其作用是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例如:春风,你来了!
3、反复: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和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试着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犀利,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预习时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标记,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4、完成自学检测,检查自学效果。
二、自学检测:
1、 试举例说说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含义,请试着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没有阴谋……的小岛”:
“土偶木埂”的群像:
这是一种 手法。
3、预习时你有什么疑惑吗?请写下来:
【探究案】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拓展延伸:(二者任选其一)
1、 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出几句吧。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
【训练案】
1、下列句子中,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了比喻是修辞手法。
C:“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劈打奴隶的刑具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
(2)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 )
3、作者借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你对风雷电有什么新认识呢?请你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你对风雷电的新体验。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