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5 20: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舞雩咏归 行以致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副漫画的思考
两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高声歌唱,纵使一路困顿,一路难堪,也从不改志向,落落大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解题: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仲尼


入仕
礼治
自读课文 掌握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文本解读∶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孔子 (问志)
对第一句话,哪种翻译更好
译文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译文2∶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不说了。
自读课文 疏通文意
①文章的核心事件∶
②文章的脉络∶
孔子与学生的对谈
孔子问志——四子述志—-孔子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四子述志)
一、分角色朗读表演: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读的过程中注意要尽可能贴近人物的身份、语气、动作。文中主要人物话语不多,但有几处细微神情不容忽视,这些神情背后有着什么意味?我们又如何将之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这四位徒弟其实就像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向自己的老师阐述自己的个人理想。请同学们朗读后结合文本,为这四位"同学"完善他们的《个人治国理念方案》。
个人治国理念方案
姓名 冉有
年龄
39
字 子有
个人志向
职业侧重方向
性格
导师意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谦虚敦厚、谨慎有分寸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治理小国——足民,但礼乐不行;侧重富民
个人治国理念方案
姓名 仲由
年龄
51
字 子路
个人志向
职业侧重方向
性格
导师意见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大国——有勇、知方 ; 侧重强国
有抱负、自信坦诚,却鲁莽、轻率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个人治国理念方案
姓名 公西华
年龄
18
字 子华
个人志向
职业侧重方向
性格
导师意见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愿为小相——宗庙会同时;侧重以礼治邦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
名“由 ”
曾皙
名“点 ”
冉有
名“求 ”
公西华
名“赤”




个人治国理念方案
姓名 曾点
年龄
31
字 子皙
个人志向
职业侧重方向
性格
导师意见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舞雩咏归——沐浴吹风唱歌;侧重教化治国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论语·学而》)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盲动闯祸
立身
畏葸怯懦
尖刻伤人
和谐
规矩
文本解读∶(1)为何“哂”由?
请结合文本中的内容和以下《论语》中与“礼”相关的语录,发表观点。(提示:注意构建语录间的联系,思考“礼”对个人修身和治国之间的关系。)
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疾苦。春秋中后期,诸侯国内部贵族势力强大,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文本解读∶(1)为何“哂”由?
这个"哂"字很精彩。其词汇意义是微笑,是一种表情,是没有声音的,从表层语言上看,隐含着讥讽的微笑,是对子路的口出大言不以为然,对他锋芒毕露的不满。但是不少论者仅仅这样理解,失之肤浅。首先,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知勇",好勇斗狠。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
《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本解读∶(2)为什么孔子“与点”?
礼乐盛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春风拂面 ,天下太平, 礼乐之行,其乐融融 。曾皙追求的是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
清静无为、诗意栖息说: 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涤荡身心, 歌以怡情, 风雅诗意。曾皙追求一种超越功利世俗, 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 。
曾晳之志
为什么孔子“与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诗意栖息说
清净无为说
太平盛世说
礼乐教化说
为什么孔子“与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木排
粗粮
游憩
仲尼与点,盖美其乐王道也。余人则志在诸侯,故仲尼不取。
——唐·韩愈、李翱合撰《论语笔解》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杨树达《论语疏证》
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
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晳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 ……可见孔子当时与点一叹,乃为别有心情,特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言之,使之宽其胸怀,勿汲汲必以用世为务也。
——钱穆《孔子注》
名家观点
这显然是重点中的重点,曾皙描述出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竞然是孔子唯一赞许的回答。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 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哲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捋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还有人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的弟子中,有的文韬武略,有的志趣高雅,有的恪尽职守,有的淡泊名利。
无论多么困难,多么难堪,他们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高傲,人生的"落落大方"。
通往孔子理想中大同世界的路有很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周遭环培如何变化。身世际遇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坚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奋勇进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