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课前预习(16.辛弃疾词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课前预习(16.辛弃疾词三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3 17: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6 辛弃疾词三首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21世纪教育网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蓦然(mò) 阑珊(lán shān) 锦襜(chán) 髭须(zī)
2.理解词义21世纪教育网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盈盈:仪态美好。
蓦然:忽然。
阑珊:稀疏、零落。
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燕兵:指金兵。
金仆姑:箭名。
二、文学常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又率领起义队伍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辛弃疾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接洽时,耿京却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在归来途中得知,即率50余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今南京)献给宋高宗。从此,辛弃疾离开了北方,到南方任事,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的身上。辛弃疾到南方后,先任江阴签判,1165年他向宋孝宗进呈《美芹十论》,详细分析了敌情以及宋军收复中原的战略。后被派任建康通判。后知滁州,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加秘阁修撰,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落职,闲居上饶。淳熙十四年(1187),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回到铅山,九月病卒。[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三、课外经典句段21世纪教育网
辛弃疾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问题导读
1.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提示: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2.读《鹧鸪天》,思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提示:“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两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1世纪教育网
提示:“叹”的内容有二方面: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幽愤和憾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本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该词先回忆青年时期参加义军抗击金兵和率军闯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烈场面,表现青年时期以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3.读《菩萨蛮》,思考: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提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余”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