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6 15: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感受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茅屋,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请在诗歌当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抓关键词,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诗歌每节内容。
(1)秋风屋破
(2)群童抱茅
(3)破屋漏雨
(4)愿现广厦
(二)【亲近茅屋,品读赏析】
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词、好句) 。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全班交流。
1、全班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这样写有何好处?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 富有强烈的感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②、第一节里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 转”——“沉”等动词。细致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描绘出一幅风猛、屋破的凄惨情景图,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焦灼痛苦的心情。
2、赏析二节,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歌,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①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 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
②“盗贼”一词怎么理解?杜甫的激愤之词,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 是建得太艰难, 显得太宝贵了, 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③“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④、所以作者在此节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愤懑无奈
3、第三节赏析
①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
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分析“铁”“麻”的妙处
“铁”形象的说明被子很冰冷,失去了保暖价值。“麻”说明雨点密集,屋漏严重,整夜没有停止。同时反映出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迫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他盼雨停,盼天亮,他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④此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忧思痛苦
赏析第四诗节
①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参考赏析: “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欢颜” “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 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 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最后一句强烈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 至死不悔的决心,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②由此可感受到杜甫怎样的情感 忧国忧民
拓展延伸:你还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组对联的下联吗?
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
下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相关链接,知识迁移:和本诗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结: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