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6 21: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 伯乐相马 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马说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作者简介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 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作品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文体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朗读指导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情感。
骈死: 尽粟一石:
槽枥: 才美不外见: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是千里马的知音,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思考 2、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 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比喻压制、摧残甚至扼杀人才的统治者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揭露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马说》中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讨论 2、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2、描绘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句子是: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课堂作业:用原文回答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面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善待人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愤慨 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拓展阅读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