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6 07: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师: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来读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预习时候圈画住的生字新词读准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停留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1师:同学读书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通过初读和以前的预习,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变红色的字,你们不但要把它们的字音读准还要会正确书写,边读边记一下。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难字读音
指导难字书写(熬、逛)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谁来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师: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续时间可真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同桌互相合作,边读边做上标记。开始。
指生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师: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文章真是条理鲜明,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日子?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般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这四个节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日子,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提出来。
1.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年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欢庆、吉祥、热闹的春节同时去感受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几天?
2、教师随机板书: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3、回顾重点内容:出示文中介绍这四个节日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整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其他的节日,这样你们会了解的更多。
交流重点如:
(一)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方法:你们家的粥是怎样做的?——生说——师引导——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读句子——从写作手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生说(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方法:出示腊八蒜图生看图描述——老舍先生只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的同学们读一读,再次体会他的语言风格——生读句子
(二)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1、师:同学们来读读这段,你发现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2、师:再来读读这段,体会一下围绕总起句是怎样体现热闹的.
3预设:“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4、生回答5、师总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及自己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灾难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
6.说话训练
学着这种总分的表达方式,说说你家的除夕夜。
(三).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观图说话(略处理)
师:你们在初一这一天干什么?
  我们随老舍先生去看看北京的小孩在初一这天干什么?快速读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课件播放逛庙会的情景图,学生看图之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四).元宵节。体会灯多、场面热闹,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1、师:唱《卖汤圆》激情导入
2、总谈这段侧重写了什么。
3、勾画描写灯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交流: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 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花灯图片(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 纸灯 龙灯)
4、指导朗读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
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
学习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6.师:读了这一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红火而美丽,那么在写法上,你有没有发现呢?
 总――分――总
7.小练笔:家乡的元宵节
提示:可以用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词句,试着用用总分总这种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学了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了其他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我们在说话可时进行交流。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小练笔:家乡的元宵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熬粥  泡蒜
除夕    热闹
正月初一  逛庙会
正月十五  红火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