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遮”这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使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课前 飞花令激趣、初涉雨诗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那我们今天就复原古人诗词之趣,赶赴一场最美的雨的飞花令。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古诗,那些诗句含有“雨” 。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刚才有同学背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很有代表性的写雨佳作,你们还能背诵全诗吗?(生齐背《春雨》)春雨是喜雨,是好雨,在春天滋润万物,润物于无声。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风、雨、云的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苏轼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望湖楼(PPT出示望湖楼)。“望湖楼”位于西子湖畔,楼高十八丈,是观湖绝佳处,古时候是一处观赏西湖的茶楼。
还有吗?“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过全诗后你就会明白。
介绍作者(PPT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首诗。
初读课文,理解生字。
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诗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读诗和读其他的课文不一样,诗有它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味道,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呢?(节奏)谁来断句?你来读一读。(指名示范读、齐读)
投影揭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诗时应当注意停顿,也要注意押韵的音字。我们来读一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PPT出示每句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押“ān”韵)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的真好,清清爽爽的读声,非常有美感。现在我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同学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合作朗读)
师:我们换一换,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合作朗读)这样一读,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1、同学们读的非常好,读出了诗的韵味。其实苏轼的这首诗每一行都描写一个景物,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云、雨、风、水)
2、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苏东坡自己也不例外,同学们,你能看到苏轼隐藏在诗里的图画吗?
黑云翻墨未遮山
云:云是怎样的?(板书:黑云翻墨)你们见过墨水翻倒的样子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出示课件)(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诗中有一个生字“遮”,谁能来组组词?“遮挡、遮住”实际上这个遮字在诗句中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古诗中的一个字。“遮”是半包围结构,注意走之底里面的笔顺,(师板书、生书空)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多么大,多么急的一场雨啊!(指名读)
卷地风来忽吹散 ,
正当暴雨如注,欲摧毁世间万物之时,“ 卷地风来忽吹散”,风忽然吹散了什么?(黑云)吹走了什么?(暴雨)又吹来了什么(晴朗、晴日……)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指名说后指导朗读后两句,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四、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师:现在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用你觉得合适的停顿,自由读诗。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古诗不光讲究押韵美,还讲究对仗美。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一般对仗,词义词性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不同的对仗给我们的感受不同,六月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莫测,让我们感受到疾雨的千姿百态。(板书:变幻莫测 千姿百态)
五、简介诗人,情感升华。
师:诗人仅用了28个字就把六月西湖疾雨描描绘出来,古诗讲究借景抒情,你们课前对苏轼有哪些了解?(PPT简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21岁中进士,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几经折磨,后被贬至黄州任职。在黄州四年多曾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字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此诗写于被贬半年后,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诗题用的是醉书了吗?苏轼看到眼前的一场暴风雨,想到了他人生中的那一场暴风雨,豁达的他根本就没有把遇到的那些失意、忧郁放在心里,他乐观、洒脱、豪放。人生很多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就像遇到阴云密布的时候一样,但是,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就会让我们人生变得顺利。现在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谁能来吟诵这首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拓展积累
同在西子湖畔,同是六月仲夏,雨中的西湖和晴天的西湖有着不一样的风光,苏轼在他的另一首诗里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教师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渎。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出大意。
这是苏轼的人生之雨,也是你我的生命之雨。孩子们,从今以后,你再去看雨,可能你就多了一点亲近,从此以后,你去西湖边,可能会多了一份关注,从此以后,你会对苏轼多了一份熟悉。尽管你们相隔了千年。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