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6 22: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海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
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对通过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不对。B项“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对,D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只是“绿色经济”独有。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C项正确。
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
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
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待续”利用和保护,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说,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酰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 将要
B.非效鸟集乌飞 像,如同
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引、拉
D.寡人将寄径于楚 道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请东借救于齐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拥雍州之地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疾定所从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出使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第Ⅱ卷(共120分)
11.根据上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 (4分)
(2)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2分)
二【答案】
8.A(3分,A项,“将”是动词,作“担任统帅”或“统率部队”讲。)
9.D(3分)
10.C(3分,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并非“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
第Ⅱ卷(共120分)
11.(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能美名传扬(得到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得到九鼎,是(国家)丰厚的收获,希望大王能好好考虑这件事!(4分)
(2)我东周(君臣)本来就在私下为大王对这件事而忧虑。(2分)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揣在怀中或提在手上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默写】】
(2)千呼万唤始出来, 。
(3)别有幽愁暗恨生, 。
(4)       ,孤舟一系故园心。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6)同是天涯沦落人,        。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2、犹抱琵琶半遮面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江间波浪兼天涌,丛菊两开他日泪
5、蓝田日暖玉生烟
6、相逢何必曾相识
7、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又少了一个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2.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十字内)(4分)

(1)第一次笑:                             

(2)第二次笑:                          

(3)第三次笑:                          

(4)第四次笑:                          

13.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4分)

14.如果将女人的有关身份证的文字材料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4分)

15.次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6分)

1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C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及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四【答案】
12、(1)对人生的敌意和诡谲。

(2)丧失羞耻之心。

(3)职业乞丐的无赖相。

(4)对人生的冷漠,麻木。

(解析:四次笑,显示了女人个性的逐步扭曲,其本质正在逐步“蜕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笑的不同含义。)

13.女人人性扭曲,已成为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而一个“又”字,表明了不断有人“少”掉,使作品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要注意“少”和“又”女人并没有死,但其作为人的个性正在扭曲,而“又”字又说明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也不是第一个,则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批判意义。)

14.有影响,抽去材料就反映不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解析:正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表现女人的变化,揭露其变化的社会根源。)

15.此文中的女人并没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经完全失去,她的灵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经逝去。而祥林嫂的生命和灵魂都被封建礼教吞噬。

16.( C )(解析:C项中“尽管有点夸张”错。)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C )
A.敕造(chì) 惫懒 (bèi) 讪讪(shà) 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间或一轮(jiàn)
16.【答案】C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这篇小说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简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构思匠心独运,给人以妙手回春之感。
B.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屡禁不止,就是一片喊打的吃野味行为,现在又在某些地方死灰复燃。
C.这场篮球赛,休斯顿火箭队在丧失了姚明篮下优势的情况下,力克尼克斯队,表现还算差强人意。
D.张教授年逾花甲,仍然精神矍铄,听他的报告真有如坐春风的感受。
17【答案】
【解释】:妙手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死灰复燃【解释】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差强人意?【【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如坐春风_【解释】: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18【答案】(A项缺少主语,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不清楚;B项是成分残缺,谓语动词“锻炼”没有宾语,可在“输送氧气”补上“的能力”;C项是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一般认为,曹雪芹完成了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浪漫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0.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续写一段话。( 3分)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答案】
20.参考答案:少年纯真,青年奔放,中年沉稳,老年庄严,各阶段的不同性情,连缀起绚烂的人生。(3分)
21.校刊“文学形象我来评”栏目向同学们征稿,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进行点评,向该栏目投稿。(60字左右)(5分)
凤姐(《林黛玉进贾府》) 祥林嫂(《祝福》) 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写作。(60分)
21【答案】评分标准
(只能说出人物某一两方面的特点,表述过于简单,得1~2分;
能对人物能进行点评,内容较充实的,得3~4分;
能对人物进行点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且语言流畅,得4-5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往舱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人生的坚实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地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