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粤教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6 22: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估
第三单元
一、基础积累(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精湛/绽裂 绮丽/涟漪 吭声/引吭高歌
B.拓本/鞭挞 依偎/煨汤 露宿/原形毕露
C.讥诮/蹊跷 癖好/譬如 渐染/循序渐进
D.情愫/塑料 渎职/疑窦 强劲/强词夺理
A.zhàn/zhàn,qǐ/yī,kēnɡ/hánɡ。 B. tà/ tà,wēi/ wēi,lù/lù。
C. jī/qī,pǐ/pǐ,jiān/jiàn。D.sù/sù,dú/dòu,qiánɡ/qiǎnɡ。
【答案】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发轫于草根网络的名校公开课视频译介,现在已经公开登堂入室。相对于国内陈旧扭曲的教育观念、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和高不可攀的教育费用,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视频,让所有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名校学习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免费系统学习,并亲聆顶尖名师的谆谆教诲,汲取人类知识的精粹。此举可谓空前绝后一一这一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A登堂入室 B良莠不齐 c谆谆教诲 D.空前绝后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起。使用对象是人。谆谆教诲: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无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况。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铁道部决定2010年春运期间在广州、成都两地试行实名制购票,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春运时票贩子倒票、炒票的行为猖獗,给广大旅客购票带来了许多麻烦。
B. 人间喜庆康平世,虎年承欢幸福春。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黄冈长江大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梦即将变成现实。
C. 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自1月29日上映以来,创下了接近亿元票房,再次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第一部突破亿元票房的国产动漫电影。
D. 联系近期发生的美国对台军售、中美贸易纠纷以及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外交摩擦,反映金融海啸后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但美国经济至今没有明显改善,对奥巴马总统的不满上升。
A项,“原因是因为”语意重复,C项,自相矛盾,“接近亿元”与“突破亿元”矛盾;D项,成分残缺,“反映”没有宾语中心语。
【答案】 B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这就是当今正在开发的虚拟技术。
①你面对镜子站在这一侧,正窥视虚幻世界的“那边”。
②如果设法让你闯入“那边”的世界去,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③镜子里的人是你,可你并不在镜子里。
④而且,你得到的是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
⑤而“那边”的“你”不会有任何感觉。
⑥现在,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A. ③①⑤②⑥④ B. ⑥④③①⑤② C. ②③⑤①⑥④ D. ③①⑤⑥②④
先逐一查看,确定第一句;再看四个选择项,依次排除即可。关注关联词语。
【答案】 A
【规律方法】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方法: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红楼梦》选段,回答5-8题。(20分)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的。”贾政听了,沉思一回。又近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宝玉只得随往,尚不知何意。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薨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改动)
5.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等人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巧妙地介绍了大观园的建筑布局、园林特色等。
B.宝玉极为惧怕父亲,为讨父亲开心,题对额时总是不忘“应制”,处处拘泥典故出处,表现出一种消极抵制封建制度的心态。
C.大观园是宝玉及其姐妹们日后居住的场所,不同特点的景色烘托出房主人不同的性格,稻香村的环境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品德相称。
D.节选文字的环境描写,大多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手法,描绘了流觞曲水,曲径通幽,引起读者的无尽想象。
E.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环节,清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不仅能突显宝玉的才情和个性,而且也能暂时缓和贾政父子的矛盾冲突。
B项对额时宝玉不阿谀不奉承,从新雅含蓄着眼,以才情睥睨一切,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不合作精神。D 项多于细处着墨,细致描绘出大观园的无限美景。
【答案】BD
6.阅读第一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批语相应的语句。(4分)
【答案】贾政近日因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
【蒙侧批:如此顺写,笔间写来,然却是宝玉正传。】
7.“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文中贾政为什么“拈髯点头不语”?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沁芳”之名的看法。(5分)
【答案】说明贾政也认可这一题名。因为“沁芳”雅致“泻玉”较俗),不够蕴藉含蓄,或不合“应制”的文格。其次“沁芳”与周围的景致更吻合,“一带清流”“压水而成”“奇花闪灼”。
8.试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联系学过的“宝玉挨打”故事,分析探讨贾政与宝玉父子俩的关系。(5分)
 【答案】父子情感:贾政对宝玉管教严厉,因为他是家族兴旺的最后希望;但宝玉偏不喜欢科举仕途,贾政又有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之感。当然不能否认父子之爱,贾政对宝玉的“偏才”还是很欣赏的,本节选“试才”就是给宝玉一个展示的机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20分)
走出书斋的阅读
凸凹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他们是孱头,而不是强者,他们是最先倒下的人。书本把他们害了!再说读书人拥以自负的书斋。书斋就像专门培养庸人的太过于幸福的家庭--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怕人分享幸福的占有,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发黄的册页遮挡了读书人的目光,使他忘记了门外的原野也正为他敞开着更为博大的胸怀;被书香麻痹了的心灵,使他无力做一番字纸外的畅想和憧憬。正像生活在幸福家庭的人,幽禁于妻子、孩子之中一样,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
纪德说:“我憎恶家园、家庭,我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以及对各种观念的迷恋--一切损害我主持正义的东西。”
所以,读书人有理由憎恶书斋,幽闭了生命的处所,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读书人如果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就不可铯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读书人要有选择地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C.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到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这是让读书人醒悟的原因之一。
D.由于读书人嗜好书籍中苍白的伦理,所以,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总是不如市井之人。
E.读书人过分嗜好书籍伦理,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不但失去了读书的价值;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是对原文“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
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一一”这句话中“暗淡的读书生活”的肤浅理解,文中“暗淡
的读书生活”指的是“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D“总是不如”绝对化。文中强调的是“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读书人的“变通”能力不
及普通人.
【答案】BD
10.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理解恰当的一项(4分)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转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统领全文,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 A
11.作者引用纪德《地粮》中的话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目的是要说明: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或读书不要被一种思想所束缚)因为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或读书的乐趣).
12.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怎样的阅读才是“走出书斋的阅读”?(5分)


【答案】①具有接受各思想文化的态度:②远离功利,重视阅读过程的乐趣;③关注社稷民生;④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⑤保持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
三、语言运用(10分)
13.“春蕾文学社”要举办一场“读名著、谈感受”报告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则开场白。要求:彰显主题,巧用修辞,语言有文采。开场白的思路要求是:名著是……名著是……读名著……读名著……(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著是历史天空中璀璨的星辰,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光芒;名著是岁月长河中晶莹的水滴,折射着时代动人的光彩。读名著是和渊博的智者交谈,读名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春蕾文学社“读名著、谈感受”报告会正式开始!
14.请在所提供的名人中任选一人,先写出你对他(她)所作评价的比喻物,然后引用其一句名言作佐证。
例如:陆游: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名人:屈原 司马迁 岳飞 李清照 曹雪芹 鲁迅 巴尔扎克
比喻物:
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司马迁: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清照:海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写作表达(5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宇,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要经过十字路口,红绿灯、交通警… … 车来车往的都是喧嚣。方向与选择,混乱与规则,从众与坚守… … 瞬间的生活场景,往往也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受和思考。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其反映的问题,以“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 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道材料加命题式作文题。“十字路口”这个题目存在双重含义:一是本义.即指两条道路呈现“十”字交叉的地方;二是比喻义,喻指对重大问题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
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千万不能把“十字路口”仅仅当做个媒介,然后把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任何一件事搬到十字路口这个生活场景;二是选材时要关注人在“十字路口”这个场景时的态度,要有选择地思考和决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写作时若只从本义写,立意很难深刻,所以要尽量从比喻义出发,由现象引发出对社会规则(如法律和公德)、利益和个人操守方面的思考,特别要注意引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这样文章就会更深刻独到。
【例文】
十字路口
有贤者言:日月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亏有间。在人生的旅途上,不仅有青山绿水、莺歌燕舞,更有层峦叠嶂、崎岖坎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有人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有人则牢记‘有志者,事竟成”,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由于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我更欣赏第三种态度:在十字路口,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环境,明确前进的方向,然后一鼓作气冲向终点。
一个国家要快速发展,必须在十字路口选对方向。让我们先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说起。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形势非常严峻。在这个中国革命的十字路口,是坚守既定方针、血战到底,还是重新规划、另作他图?党中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主动放弃根据地,率领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革命摆脱危机,走上了胜利的坦途。新中国成立之后,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经济还是相当落后的,经过一段动荡时期,中国航船再次搁浅。在这关健时刻,共产党人及时调整战略,高举改革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迅速走上了一条富民强国之路。现代中国在十字路口的两次转向,两次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一个人要成功成才,必须在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代,当其他物理学家用修修补补的办法来维护漏洞百出的古典物理学大厦时,他冲破绝对时空的束缚,创立了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奥斯卡影后奥贷丽. 赫本,曾经是芭蕾舞演员,当发现自己无望成为首席舞蹈家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舞蹈事业,成了戏剧演员,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学和艺术上的两次及时转向造就了两位杰出人物。
其实,不仅是杰出人物,即便普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需要学会及时转向。曾有一个大学生,他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当搬运工,天之骄子竟然“凤凰如鸡.为此,他郁郁寡欢,几次想到死。不能就这样下去啊,得自我解脱,他想,我祖祖辈辈是农民,就当自己没有读书,也是农民工吧。于是,他转变心态,任劳任怨,从搬运工.到搬运主管,在短短五年内,获得了领导的信任,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说:“没有那次思想的拐弯,或许多我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及时转向,挽求了一条生命,拯救了一个灵魂,造就了一个人才。
咬定青山不放松固然可贵,一条道走到黑也未必明智。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静心审视环境,及时调整方向,也不失为-种策略。 【点评】文章以“在十字路口,静下心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环境.明确前进的方向,然后一鼓作气冲向终点”为中心,论点明确集中;论证部分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杰出人物、普通人三人方面举例论证,三层分别以“两次挽救了中国的命运”“造就了两位杰出人物”“挽救了一条生命,拯救了一个灵魂”作结语,文意层层深入;最后以“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静心审视环境.及时调整方阿,也不失为一种策路”结束全文,既突出中心,又与篇首相照应,文章张弛有度,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