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
第四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选出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C.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发,发动群众
D.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挖深
“发”应为“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之意。
【答案】C
2.下面各个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③/④⑤⑥/② B.①③⑥/④/②⑤
C.①②⑥/④⑤/③ D.①③⑥/④⑤/②
①③⑥名词作动词,④⑤名词作状语,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D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谋动干戈于邦内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位卑则足羞
“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为“不需要”。
【答案】C
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A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2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 , , 。(《师说》)
(2)积土成山, ; , ;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3)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
【答案】(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3)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0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动词活用作名词,“流动的水”。B.听说/懂得、知道;C.的确/果实;D.通“震”,震慑/举起。
【答案】A
7.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却。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天下。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D项: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
【答案】C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1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2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2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C项中“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错误。第2段以历代帝王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也就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要守天下就得 “恭俭下人”。
【答案】C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2)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树木茂盛,堵住泉源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3)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往往放纵自己的情感而傲视别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0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周太祖见而器之 功未就而帝崩
B.为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之 上悼惜久之
D.以叔略有巧思 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
A.而:表顾承|表转折;B.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 C.之:代词|音节助词;D.以:都是连词,“因为”。
【答案】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3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答案】C
14.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上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
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2)翻译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2) ①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关键词“素”“因”“奇”)
②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关键词“为所”“礼遇”)
【规律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五个字。
(1)留:
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2)补
文言中的省略句,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3)换: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要注意,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换种说法,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调: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参考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三、语言运用(10分)
15.请指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5分)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却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会被炒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既是对那些热衷于媒体炒作的人的忠告,也彰显了一种正确的名利观。
【参考答案】在当下,媒体的炒作对于一个人的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同瓜子一样,只有炒了以后才香。但瓜子炒过了头就会被炒焦,过火的新闻炒作,往往会使一些明星成为“流星”,昙花一现,随风而逝。
16. 下面是2011年深圳大运会志愿者标志,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于8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由V、U、S三个字母构成,线条简洁、富有现代感,采用志愿者、大运会和深圳三个单词的英文缩写形式,传达出志愿者的热情、奉献、真诚的精神,寄托了全民志愿者的愿望。
四、写作表达(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美可言,却凭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成就了一道道风景。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科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两类事物,类是紫藤萝和牵牛花,另一类是枯树和篱笆,它们各自借助对方而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对方的依存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展开联想,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最佳搭档,比如配合默契、互补的相声演员,比如各类流行音乐组合,比如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等。当然,也可以展开反向联想,因为没有合作互助意识,不善于借助外物而影响发展的人和事也是比较多的。据此,可以有如立意:①助人亦助己,②合作共赢,③借助外物成就自我,④取长补短。
【例文】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有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轻吟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也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的水波荡漾,才能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李清照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漱玉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影子,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楷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走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凉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因这水这泉陶醉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清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 这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用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王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流水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条,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都在演绎着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径的吟诵声……
【点评】李清照借漱玉泉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也因为李清照而改变了命运。文章构思巧妙,取材与众。初读本文,便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人渐入佳境。谁能想到,一个“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的那位才女?谁能想到,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额女词人相怜相惜的?谁能想到,正是借这泉的甘冽清纯,词人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这泉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