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导入
鹞(yào)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千古君臣——理想的君臣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唐太宗李世民。
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谏
太宗
疏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十思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今河北晋州),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重农抑商),“宽仁治天下”等,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同年入凌烟阁。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唐太宗为他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了解魏征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明人王船山曾评论说:“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读通鉴论》卷十一)
清代的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过:“贞观中直谏者, 首推魏征。”
了解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猛然警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背景
文本解析: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之:取消独立性。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使……稳固
根本:古—树的根,今—事物的本质。
流:泉流,动—名。
远:形—动,流得远
浚:疏通、深挖
而:却
望:希望
理:治理的好
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明哲:明智的人(君王)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文本解析: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当: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重、大:形—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崇:推崇
休:喜庆、福禄
念:考虑。
安:形—名,安逸环境
危:形—名,危难
以:用,实行,厉行
处:保持
胜:克制
斯:这
以:而,却。
流:水流,名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提出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排比
正面
反面
人君当思
文本解析: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凡百:所有的
景:大
殷:深
而:递进
而:转折
能克:同义复词,能够;克:能够
盖:语气副词,大概 。
岂……乎:难道……吗
何也:为什么呢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思路梳理
殷忧而道著
善始者实繁
功成而德衰
克终者盖寡
能创业
不能守成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反问
设问
文本解析:第二段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句首发语词
以:连词,表修饰。
既:已经
以:连词,表并列
行路:陌生的路人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文本解析: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董:督察
以:介词,用
振:“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苟:苟且
怀:感念
貌、心:名作状,表面上、内心里
惟:只是
斯:使.....颠覆
宜:应当
慎:警惕、警戒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只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思路梳理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得民心
失民心
载舟
覆舟
深慎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的关系比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否恭俭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文本解析:第三段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文本解析: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君:名作动,统治
诚:如果
戒:告诫
作:建造,兴建
安:使……安宁
谦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下:名—动,居于……之下
乐:意动,以...为乐
三驱:网三面,留一面
以为:以(之)为
文本解析:第三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虑:担心
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
虚:使动,使……谦虚
正:使动,使……端正
恶:形—名,奸恶小人
无:同“毋”,不要
文本解析:第三段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看见很想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考虑到帝位高危,就想到要保持谦虚,约束自己
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的下游
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以此作为限度
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
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
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
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翻译: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做到:
1.看见很想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2.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3.考虑到帝位高危,就想到要保持谦虚,约束自己;
4.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的下游;
5.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以此作为限度;
6.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7.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
8.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
9.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
10.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生活)
(待人)
(处事)
(用人)
(执法)
(克制欲望)
(适可而止)
(谦虚自养)
(广开言路)
(三面为限)
(慎始慎终)
(虚心纳谏)
(正己黜恶)
(奖赏得当)
(用刑有度)
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十思”
“五戒”
“戒奢”
“戒骄”
“戒纵欲”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文本解析:第三段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宏:使动,使广大
兹:这
简:选拔
能:形—名,贤能的人
善:形—名,好的意见
尽:形—动,用尽
惠:恩惠、仁爱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文本解析:第三段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豫游:出游、游乐
养:颐养
松乔之寿: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
何必:为什么一定
司:管理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翻译: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洒播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十思”的好处:作者认为国君倘若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于臣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各展所长
各得其用
在君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而治
问题1:基础知识检测。
(《自主活页练P213》)
问题2:本文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从哪些方面考虑?是否似曾相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直接写答案,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回答。
1.从论证结构考虑,结构严谨清晰,论证严密,典型的 。
人君当思
为何当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层递式结构
2.从论证方法上考虑,论证方法多样,用到了
等,说理性强。
比喻论证。引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及奔车朽索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说明君王能否守业在于人心向背,君王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产生恭顺之心。
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
第一段
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正
反
对比
对比论证: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3.从论证语言上考虑,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骈散结合),多用骈偶、排比论述 。如写“十思”运用排比,贯穿到底;“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用了对偶和排比(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问题3: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现实意义。
1.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而言,“十思”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如: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2.对于普通人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果请你从文中摘取一个句子作为自勉之语,或者作为赠言送人,你会摘哪个句子 。
(1)“谦冲自牧”。
(2)“戒奢以俭”。因为我们现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很容易奢侈。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因为我做事常有头无尾,不能坚持。
(4)第一句。我们学习不能好高鹜远,要从“根本”出发,要为将来打好基础,所以需要“固其根本。”还可概括为“根固木长”“泉浚流远”等。
……
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
魏征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唐王朝长治久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犯颜直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 (dǎng,忠诚正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内容拓展:学习魏征身上的责任担当。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大家的心,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一线,为我们换来安康的同时也有数位医生牺牲,这其中就包括李文亮医生,他是这次疫情的吹哨人之一,钟南山院士称他为“国士无双”,也是他发出的诤言发起了这场病毒的最初预警(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病毒人传人,要隔离”“可防可治,不必恐慌”“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必须要有坚强的斗志。”
说这些话的人是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为非典型肺炎防治作出突出贡献。
非常时期,他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在高规格发布会上直言病毒会人传人。
武汉、北京、广州……他奔忙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忧、他的真、他的泪如尖锐的雕刀,在战“疫”的时光里刻下印记。这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医者的使命,学者的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