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7 08:03:52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腊八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JUNE-ZHENG 作品清明上河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猜认画中人物的身份和职业衣皇帝朝服人等级森严,服饰的等级也很严格百姓服饰 衣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东京梦华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衣宋代最具特色的服饰——褙子(背子) 宋代日常流行服饰衣辽代服饰宋代日常流行服饰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民族融合 汉 服款式受什么影响?说明什么?衣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陋习——缠足“妇女无故不窥中门。” 妇女受到严重的封建束缚缠足兴起于宋朝《清明上河图》684人,其中妇女只有20多人。衣食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两个即可)孙羊店猜猜这是什么地方?食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宋廷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羊肉消费则成为一时风尚。 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 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 民族关系的发展食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食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缺马·茶马古道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农村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城市平民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沈园沧浪亭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宋代的建筑茅草房
(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园林式建筑瓦顶平房高脚家具乐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热闹的瓦子乐瓦子中的勾栏乐热闹的瓦子盛行原因?宋代市民文化的重要标志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节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旦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元旦 春节 欢乐的节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娱乐、节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原因: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民族之间频繁的交往七下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师:王霞 第7周第1课时 总课时:12
一、【课标与教材】
旧课标:
以宋代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为例,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本课是从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活动等方面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因为此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编写的初步尝试,所以很难用传统的重难点来区分本课的内容。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习俗多姿多彩,呈现出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在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起到了总结和延伸拓展宋代社会风貌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宋代的历史;另外,由于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现在很多生活习俗都可以在历史中寻得渊源,学习本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生活的关系。所以本课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史还是现在,地位都是很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丰富,敏感点多,理解难度不大,七年级的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理解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心力与智力有了提高;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了解本课的一些的情况,比较感兴趣,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本课程。主要结合图片材料以欣赏为主。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诗、画、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如:衣、食、住、行、娱乐、节日等六方面的特点。
②.通过用宋代诗词讲解历史内容,学生诗歌欣赏、朗读及学科内容整合的能力得到培养。
③.通过展示宋代的服饰、饮食、家具等图片,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④.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历史生活风貌与历史政治背景的联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问题实质的能力得到培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以宋代诗词做引导,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逐一感悟宋代衣、食、住、行、娱乐、节日等六个版块的成就。学生在鉴赏图片、品读诗词中探寻宋代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在感悟历史精彩中回味生活、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引导学生讨论民族节庆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宋代的过春节习俗及其风俗沿袭以及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
突破策略:
通过描述节日的古诗内容的分析及古今习俗的对比中感悟风俗习惯的沿袭;引导学生分析春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的特有魅力,在与西洋节日,如圣诞节的过节气氛比较中,引导学生分析春节对于中国人的特殊含义及其重要性,从而共同探究节日的传承途径。
2、难点:宋代市民阶层的成员组成及壮大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突破策略:
在讲授完宋代缤纷的物质文明后,引导学生对宋代市民阶层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这一阶层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即促进了宋代人精神文明的发展及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有着重大影响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宋代人的社会风貌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节日六个版块,其中许多技艺、风俗影响至今,在感悟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学生对此内容并不生疏,反而兴趣盎然,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和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入手,注重文史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学生的参与性。情调情感教学法。
采用分组、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东坡肉和腊八粥,提问学生是否认识,想不想知道这些美味源于什么时候?想不想回到这个年代去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
(宋代)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师导入: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双登峰造极之时的两宋时期,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后人展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生活长卷。今天我们将通过《清明上河图》共同欣赏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学习新课】:
一、衣
展示:《清明上河图》,学生欣赏全图。并介绍这是北宋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描绘出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然后通过截图:猜认画中人物的身份和职业
展示:宋代服饰图:皇帝朝服、宋代官服和百姓服饰,
材料:“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东京梦华录》
让学生了解人的等级森严,服饰的等级也很严格。
出示图片:宋代最具特色的服饰——褙子(背子)
宋代日常流行服饰与汉服、辽代服饰对比,并出示材料: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然后提出问题:款式受什么影响?说明了什么?
学生对比得出: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出示:三寸金莲图及材料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妇女无故不窥中门。”
让学生简要了解宋代妇女受到严重的封建束缚。
二、食
出示《清明上河图》截图:猜猜这是什么地方?
情景设置:
请你为生活在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一个宋朝人拟定一份请客的菜单,菜单中要包括主食、菜肴和饮品。两个即可。
如果你是位生活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宋朝人准备的,你这份菜单又会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菜单。教师展示宋代美食。
出示材料:
宋廷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羊肉消费则成为一时风尚。
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 ,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行
学以致用:

学生分组设计并交流。
出示《清明上河图》截图:学生感受宋代出行的交通工具。
四、住
出示《清明上河图》截图:农村、城市平民、官吏等的住房
结合图片和课本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住。
学生活动: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事人的生活?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周再让学生分别回答。
热闹的瓦子
出示《清明上河图》截图:给学生展示热闹的瓦子,结合图片提问学生:热闹的瓦子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学生活动:让学生模仿一下瓦子内的繁华景象和热闹气氛。
欢乐的节日
结合资料图片,引领同学们来一次“东京一日游”。
刚才的“东京一日游”还只是平日里,如果是节日里的“东京一日游”就更热闹了。讲述宋代的节日。
让学生说说现在我们过春节是什么样的情况(年夜饭、压岁钱、春联、拜年、守岁、穿新衣服等)告诉学生这些在宋代人们的春节生活中早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就是在宋代时期形成的。
出示描写节日的古诗,进一步了解宋代的节日。
教师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在令人赞叹的文人雅士精心描绘的诗词中,我们似乎仍旧无法忘怀那标识分明的服饰衣着;韵味深长的饮茶风尚;环境深幽的楼台庭院;四通八达的交通驿站;令人惊叹的瓦子艺术;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凡此种种,无不增添了宋代社会世俗生活的灵气与朝气。这份灵气与朝气指引后人,将前人的文化习俗加以发扬、传承。
【当堂演练】
学习与检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