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课时,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课时,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6 00: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34°N
41°N
40°
35°
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青海省、甘肃省和河南省的一部分。



西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
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思考: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别的地区还可以生成黄土高原吗?
风成说
1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科地形上。
2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边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地区 粒级含量(%) >0.05(mm) 0.05-0.015(mm) <0.005(mm)
山西 27.2 53.56 19.09
陕西 30.29 52.61 17.00
甘肃 24.97 56.36 18.59
青海 41.93 41.25 16.81
马兰黄土粒度成分平均值的空间变化表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摘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
典型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面积较大,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典型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川
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原因。
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有些村庄和耕地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有那么一天,不仅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环境
人们的特色生活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土壤





区域分析方法
典型地貌景观
塬 梁 峁 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特征
社会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措施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活动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活动
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
2.气候
3.河流
4.植被
5.土壤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活动
活动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形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活动
读图和表说出延安的降水特点,分析降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延安
暴雨强度
暴雨量
暴雨日数
特征
5月
54.8
54.8
1
60.8
364.6
6
60.5
1209.5
20
73.5
1175.6
16
64.7
323.7
5
6月
7月
8月
9月
表1 延安站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强度的月分布(1951年~2012年)
日降水量≥50mm为一个暴雨日数,暴雨日数单位是天;暴雨单位为mm;暴雨强度=暴雨量/暴雨日数,单位是mm/天
活动
读图和表说出延安的降水特点,分析降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降水集中在夏季
活动
读图和表说出延安的降水特点,分析降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暴雨强度
暴雨量
暴雨日数
特征
5月
54.8
54.8
1
60.8
364.6
6
60.5
1209.5
20
73.5
1175.6
16
64.7
323.7
5
6月
7月
8月
9月
表1 延安站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强度的月分布(1951年~2012年)
夏季多暴雨
活动
读图和表说出延安的降水特点,分析降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暴雨强度
暴雨量
暴雨日数
特征
5月
54.8
54.8
1
60.8
364.6
6
60.5
1209.5
20
73.5
1175.6
16
64.7
323.7
5
6月
7月
8月
9月
表1 延安站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强度的月分布(1951年~2012年)
降水集中在夏季
夏季多暴雨
冲刷力强
活动
读图说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活动
读图说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1%。
活动
A
实验:采用了同样的坡度和降雨强度。区域A的表层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的表层是粘性比较好的土壤,哪一个的水土流失严重呢?
B
黄土的特性
以粉沙颗粒为主,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
活动
读图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
陡坡开垦梯田
不合理的修路
不合理开挖窑洞
破坏天然植被
使地表疏松
历史文献
2000多年前
“天水、陇西,山多 ,民
。”
——《汉书·地理志》
林木
1500年前
“ ,云垂烟接。”
——《水经注》
以板为室

杂树交荫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虽然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是1万年以来剧烈的沟谷切割情况表明,是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刘东生院士(黄土研究先驱)
延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
陡坡开垦梯田
不合理开挖窑洞
不合理的修路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地形:坡度大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破坏天然植被
使地表疏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农业
工业

交通
课堂小结
区域分析方法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三课时
知识回顾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措施
因地制宜
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特征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跑水
跑土
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跑水


跑肥
跑土
每年流失土壤16亿吨;
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达3000多万吨;
每年汛期,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而引起交通中断事故;
……
严重制约黄土高原社会、经济的发展
……
黄河河道十年淤积抬高1米,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利于平原、三角洲的发育;
影响着黄河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速度快
据黄河研究委员会数据显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16亿吨,筑成截面为1×1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半。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平均含沙量高达35kg/m3,是长江的29倍。
延安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
陡坡开垦梯田
不合理开挖窑洞
不合理的修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地形:坡度大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破坏天然植被
使地表疏松
过度放牧
读图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不合理开挖窑洞
不合理的开矿
陡坡开垦梯田
不合理的修路
活动
破坏天然植被
使地表疏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地形:坡度大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破坏天然植被
使地表疏松
延安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
陡坡开垦梯田
不合理开挖窑洞
不合理的修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地形:坡度大
自然原因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植树种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地形:坡度大
自然原因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覆盖率低
土壤:土质疏松
植树种草
生物措施









2
0
0
0


4
6
%



2
0
1
4


6
7
.
7
%


















5
8
.
4
%




















2
0
0
1


2
3
8




2
0
1
5


2
8
2


荒坡建果园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根系发达,有根瘤,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的山区。沙棘果和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是珍贵的药食植物资源。
沙棘3年即可结果,鲜果500~700元/吨,7~10吨/公顷,可与紫花首蓿套种,再增收1倍,若加工成相关饮料、果酱等可增收5~6倍,若加工成药品、营养食品,增收100~200倍……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线






































打坝
淤地
种田
在沟谷中修筑土坝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打坝淤地
覆盖地膜
植树种草
缓坡梯田
上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1984
2012
“睛天黄沙漫天,雨天洪水满山”
上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1998年开始治理,是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林草覆盖率从19.2%提高到72.9%,土壤年侵蚀模数从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0.5万吨以下。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10561元。
在未来几年还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发展旅游产业,形成历史、红色、绿色、民俗等旅游格局。生态旅游将有望成为吴起农民创收新的增长点。
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
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19.2%
72.9%
1.53
0.5
11538元
887

红色旅游
生态旅游

1
9
9
9

退




























1
9
9
9


3
1
.
6
%



2
0
1
7



6
5
%




































2
亿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影响
生物措施
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
黄河下游地区
工程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区域分析方法
水土流失的原因
政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