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A.jué B.jiào
(2)宾客意少舒( )
A.shǎo B.shāo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A.jǐ B.jī
(4)夫齁声起( )
A.hān B.hōu
(5)夫叱大儿声( )
A.chì B.chī
(6)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A.jìng B.jǐng
(7)盆器倾侧( )
A.qǐng B.qīng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分清多音字和形似字的读音。
答案:(1)B (2)B (3)B (4)B (5)A (6)B (7)B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虽(虽然)人有百手( )
(2)会(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
(3)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4)两股(大腿)战战( )
(5)不能名(说出)其一处( )
(6)几欲先走(行走)( )
(7)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 )
(8)妇抚儿乳(吃奶)( )
(9)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10)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多音和多义字的意思。
答案:(1)即使 (2)√ (3)只 (4)√ (5)√ (6)跑 (7)√ (8)喂奶 (9)夹杂 (10)√
3.下列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语句掌握的熟练程度。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注音。
中间( ) 曳( )屋
5.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6.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7.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_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___________。
8.用“‖”给第一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4.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和形似字。
答案:jiàn yè
5.解析:重点字词译出来,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C
6.解析:注意句中“中间”的含义。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本文中的巧妙运用。
答案:正面 侧面 技艺的高超
8.解析:从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两方面来划分。
参考答案:……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第一层写口技人摹仿深巷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写宾客听摹仿时惊吓的种种表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10.把“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9.解析:根据具体语境,然后选择答案。
答案:D
10.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答案: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地的路。
11.解析:结合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答案示例:讽刺某些人的行动和目的刚好相反或背道而驰。
二、语言运用
12.(2010青海中考)请从“阳光、长夜、风雨、鲜花、道路”中至少选用三个词语,写一段以特定情境表现人生感悟的话。(不少于40字。)
解析:恰当运用所给词语,语句连贯,能通过情境表现感悟即可。
答案示例:生活中难免有风雨,有长夜,但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会走进阳光灿烂、鲜花盛开的日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车马喧( ) 东篱( ) 归雁( ) 如酥( ) 燕脂( )
提携( )
解析:解答此题要读准字音及区别开近似的字。
答案:xuān lí yàn sū yān zhī xi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悠然见南山 (2)山气日夕佳
(3)客路青山外 (4)最是一年春好处
(5)半卷红旗临易水 (6)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回答。
答案:(1)悠闲自得的样子 (2)气象 (3)旅途 (4)时 (5)抵达 (6)天边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塞土燕脂/凝夜/紫。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考查语感和朗读诗歌的能力。
答案:D
4.填空。
(1)《饮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朝代)人,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人,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人,“天净沙”是__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和文体常识。
答案:(1)陶渊明 潜 东晋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2)韩愈 退之 唐 七言绝句
(3)马致远 元 元曲名 题目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6.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解析:考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答案示例: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淡泊的生活环境。
6.解析:主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的作用去分析,体会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的悠闲。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7.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8.“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9.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7.解析:考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把握住诗句的内容来回答。
参考答案: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流水的声音来衬托。
8.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9.解析: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和妙处。
参考答案: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0.《天净沙·秋思》是写____________之景,“昏鸦”是写____________之鸦,“枯藤”一句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____________之情。
11.“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特征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夕阳西下”点出____________,“夕阳”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___”字。
1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________。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______。
10.解析: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答案:秋末 黄昏时归巢 思乡
11.解析:结合词句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答案:明丽清新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12.解析:理解词语的具体指代的节令。
答案:特定时间 昏
13.解析:结合曲的内容和关键语句理解。
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4.解析:考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答案:豪放热情 凄愁之情 借景抒情
二、语言运用
15.(2010南宁中考)假如你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志愿者,请你向来宾解说下面这则广告的含义。
“盛会 机会 互惠”——中国—东盟博览会
解析:考查结合时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盛会”——隆重盛大;“机会”——最好时机;“互惠”——互利双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敦颐(yí) 甚蕃(fán) 淤泥(yū)
B.濯清涟(zhuó) 中通(zhòng) 不蔓不枝(màn)
C.亵玩(xiè) 隐逸(yì) 噫(yì)
D.鲜有闻(xiān) 宜乎(yí) 不妖(yāo)
解析:B项中“中”读“zhōnɡ”,C项中“噫”读“yī”,D项中“鲜”读“xiǎn”。
答案:A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自己)
B.独爱莲(仅,只) 濯清涟(沾水)
C.亭亭净植(植物)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D.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当然)
解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意后再选。
答案:D
3.和“莲,花之君子者也”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解析:考查对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的掌握。
答案:B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
——从淤泥里长出来却没有被染黑。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观看它而不能和它玩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周元公集》)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节)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④异馥(fù):异香。
5.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乃记之而去 D.溪深而鱼肥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2)香远益清( )
8.下列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C.花之君子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0.填空。
甲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12.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之。
5.解析:熟悉课文内容。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6.解析:掌握“而”的几种用法。
答案:C
7.解析:联系上下文,结合句意分析此题。
答案:(1)停止 (2)更加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C
9.解析:重点字词翻译准确,语句符合现代语法即可。
参考答案:(1)只可在远处观看而不能轻易玩弄。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10.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斟酌后再做题。
参考答案:衬托莲的高尚可爱
11.解析:根据课文内容,再联系现实,针对某一观点或两者结合谈均可。
参考答案:(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自然要受到熏陶。
(2)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激,“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要看个人意志是否坚强,思想境界是否高尚,如果这些方面都做好了,一样会“出淤泥而不染”。
12.解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回答并抓住文章的主旨分析。
参考答案: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而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二、语言运用
13.(2010湛江中考)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样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
解析:根据课文所学知识,注意语气委婉,又应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
答案示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何不课后再看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 案牍( )
解析:从字形和字义记住这些字。
答案:rú d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无丝竹之乱耳(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往来无白丁( )
解析:结合语境,了解实词的词义。
答案:名:著名 馨:品德高尚 丝竹:本文指奏乐的声音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白丁:本文指没有学问的人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从朗读的角度把握朗读的节奏。
答案:B
4.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解析: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来分析。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为下列加点词注音。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 )
6.本文选自______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__。这则铭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所作,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的___________。
7.本文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人际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______________,虚写的是____________。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____________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9.作者身居陋室而不自弃,以古圣贤自况,将陋室与____________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不俗。
10.本文以陋室德馨起笔,以景幽、友儒、事雅描绘陋室,以陋室不陋收束全文,文中能统领全篇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5.解析:熟悉这两个字的读音。
答案:xīn tái
6.解析:结合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答案:《全唐文》 文体 节操
7.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熟练程度。
答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解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作答。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 陋室 吾
9.解析:理解原文内容,简洁回答。
答案: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10.解析: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
答案:惟吾德馨
二、语言运用
1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面对生活,人们有着种种思考: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一艘行船,有顺流也有逆流。乐曲不断地变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胆识,生活使强者充满自信,使弱者望而却步。
解析:掌握排比句的写法,注意语句通顺。
答案示例:生活像一坛陈酿 有酸味也有苦味 生活像一次登山 有胜景也有险景 陈酿需要品味 登山凭借毅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好事者(A.hǎo B.hào) (2)船载以入(A.zǎi B.zài)
(3)虎大骇(A.hài B.gāi) (4)以为且噬己也(A.shǐ B.shì)
(5)益狎(A.xiá B.jiǎ) (6)大?(A.kǎn B.hǎn)
答案:(1)B (2)B (3)A (4)B (5)A (6)B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3)驴不胜怒( )
(4)尽其肉,乃去( )
(5)慭慭然( )
(6)尽其肉( )
(7)计之曰( )
(8)技止此耳( )
答案:(1)渐渐 (2)渐渐,更 (3)禁住 (4)离开 (5)小心谨慎的样子 (6)吃光 (7)考虑 (8)本事
3.《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揭示本文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驴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答题。
参考答案:(1)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指出下面寓言的寓意。
运盐的驴子
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
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
解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意近即可。)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_。
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如:驴的貌似“庞然大物”与虎的远蔽“______________”,驴的“一鸣”与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驴的“蹄之”与虎的“_____________”。
7.找出文中的成语。
8.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特殊用法。
(1)船载以入( ) (2)莫相知( )
(3)蹄之( )
9.比较下面两句中“以为”的不同之处。
(1)以为神。
(2)以为且噬己也。
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柳宗元 唐 文学家
6.解析:应抓住文中老虎和驴子的神态及动作来分析。
答案:窥之 大骇 远遁 大
7.解析:了解成语的来历,积累成语。
参考答案:庞然大物
8.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参考答案:(1)名词作动词,用船。(2)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互相的意思。(3)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9.解析: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一词多义。
参考答案:(1)把……看作。(2)认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入学舍( ) (2)辄默记( )
(3)儿痴如此( ) (4)恬若不见( )
11.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1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1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析:结合课内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来解答。
参考答案:(1)私下 (2)总是(常常),就 (3)入迷 (4)安详的样子
1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例句与A、B、D三项都有通假字,C项没有。
答案:C
12.解析:先把每个句子中的“以”的意思解释出来,再作出判断。
答案:C
13.解析:可以从他的好学和学习精神来回答。
参考答案: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二、语言运用
14.(2010江西中考)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1)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可抓住节日的特点及内容去做。
答案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
(2)解析:此题应扣住外来节日的特点及影响来作评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