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
【真题体验】
1. (2016·重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2016·云南曲靖改编)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汉武帝
3.(2017·湖北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 (2016·浙江舟山)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5.(2016·海南)“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发展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6.(2016·山东德州)小明对下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都江堰示意图 筒车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7.(2016·湖南娄底)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人面鱼纹盆 B.兵马俑
C.骆驼载乐俑 D.渔樵耕读碗
8.(2015·山东东营)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9.(2015·山东日照)“世上创(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10.(2016·湖南湘西)201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慕克吉的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1.(2015·山东烟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7·河南)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日本招提寺内鉴真雕像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单元复习课参考答案
【真题体验】
1.A 解析: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符合“公元6世纪80年代”的要求,故选A项。
2.B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故选B项。
3.D 解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与材料反映的信息相符,故选D项。
4.C 解析:唐太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虽然他人觉得其举止疏慢,但其仍获得唐太宗的重用,故选C项。
5.A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题目信息“丰稔”“商铺林立”都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
6.D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成都平原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因此,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灌溉工具。都江堰和筒车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项。
7.C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著名的陶瓷器有青瓷、白瓷和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即是唐三彩中的珍品,反映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同时体现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C项。
8.B 解析:题干材料意为:“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 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这说明唐太宗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9.B 解析:从题干内容可以判断该人物为“诗中圣哲”,且其多写“世上创(疮)痍”“民间疾苦”,这与杜甫相一致。
10.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唐朝”“中印文化交流”“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对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故选B项。
1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都属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反映的则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故选C项。
12.B 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B项符合三幅图片的共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