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7 13: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字___,号______。__代___家。开创了__派词风,被列为_________。《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豪放唐宋八大家二、书下注释:户:
欣然:
念:
寝: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睡觉相与:
步:
中庭:
空明:共同、一起走院里形容水的澄澈交横:
盖:
但:
闲人:交错原来只清闲的人四、问答题: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表达了作者屡遭贬谪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心情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又有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与慨叹。 2、对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写月而无月字,但皎洁的月光却又无处不在,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2、作者通过对赏月时的细微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洁白、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使人不禁对月产生喜爱之情,为月色所陶醉。3、文中为什么没有交代作者去承天寺路上的情景,为什么不写作者怎样寻张怀民的?3、因为文章重点写夜游之感,路上的情景与寻怀民和文章中心无关,故不写。4、在作者寻张怀民时的交代中,“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4、不能。“亦”说明张怀民、苏轼二人心情相同,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情趣和感受。5、文中的“闲人”一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作者用慨叹无人赏月来讽刺追求功名富贵的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孤高情怀,表现了作者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抒发了身居闲职,无事可做无聊。6、作者邀人赏月,为什么只寻张怀民而不去寻别人呢?6、张怀民亦被贬,与作者境况相同,并且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7、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8、本文以写人为中心,突出了人的什么特点?8、突出了人的“闲”,闲中有乐,闲中有情趣,在闲中寄托自己的情感。9、你是怎样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9、明月常有,美景常在。但人们的心情不同,作者与张怀民有共同的遭遇和志趣,虽然被贬,但却能自寻其乐的豁达胸襟使他们能欣赏如此美妙的月色。10、“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际遇和心情?10、
表达了作者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孤寂、郁闷的心情。1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1、起笔扣住“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点明题目,交代夜游的时间。12、“欣然起行”在文中有何含义?12、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欣赏,才不至辜负这良辰美景。13、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为何又有“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13、因被贬到这偏远之地,志同道合者太少。14、说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遂”、“寻”“亦”的表达作用?14、“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亦”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相知相通的喜悦。15、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的表现。15、入夜即“解衣入睡”,可见其“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可见其“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16、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体会?16、作者“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从“遂至承天寺”可以看出。而“怀民亦未寝”则显出“心有灵犀”,两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17、苏轼游承天寺的目的是什么?17、为了消除抑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18、找出文中的两处比喻句,选择一处作简要赏析。18、“庭下如积水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满庭月光中竹影婆娑,如水草在招摇,动静结合的比喻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