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6 15:0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
2.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邓稼先 D. 王进喜
3.1964年10月,法国总统蓬皮杜坦言:“这个事件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地位。”香港新晚报称:“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一天。”他们评价的是(  )
A.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B.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核弹
C.氢弹、导弹 D.核弹、导弹
5.“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一个纪念日。202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在50年前的这一天(  )
A. 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B. 成功研制第一颗氢弹
C. 成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 D.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两弹一星”精神国人牢记,“两弹一星”元勋世人敬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7.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中国人民最早掌握的空间技术是(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8.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9.“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个飞船”是(  )
A. 神舟一号飞船 B. 神舟三号飞船 C. 神舟五号飞船 D. 神舟六号飞船
10.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一批为中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共和国勋章,其中袁隆平被授予勋章主要是因为他(  )
A. 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B. 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C. 首次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 D. 首次培育出型杂交水稻
11.“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
A.歼—5型歼击机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籼型杂交水稻 D.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2.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13.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14.1956年,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出现的优秀作品是(  )
A. 《黄河东流去》 B. 《春天的故事》
C. 《青春之歌》 D. 《抉择》
15.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平昌冬奥会闭幕式通过地面投影、动态视频及机器人,“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手段讲述中国奇迹,诠释了中国文化以及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这反映了我国(  )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国民经济发展
C. 科技水平提升 D. 国防现代化水平提升
17.我国自行研制的巨型计算机“曙光2000超级服务器”属于863计划中哪一领域的成果(  )
A. 航天技术 B. 信息技术 C. 自动化技术 D. 新材料
18.“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见我国发展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  )
A. 增强我国国防力量
B. 带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C. 消除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核威胁
D.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9.“在中国人眼中,‘863’并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以此命名的一项科技计划,20多年来带动了中国高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整体提升,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对“这项计划”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
②是我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成果的应用
③是我国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表现
④是我国面对当今世界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的行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出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②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③城乡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请你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向试验现场发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1996年)中国的导弹试验,虽说是精密而准确,但却暴露出其军事技术还停留在七十年代而未达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很难把中国说成是一种“威胁”。尽管中国的防卫力量很强大,但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也只能算是二流的军事强国。不过,忽视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是不明智的。
一一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学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
(2) 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军事技术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
(3) 依据材料三,指出青蒿素是属于哪方面的成就?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
答案
1-5DCBDD 6-10DDACD 11-15CCCCB 16-20CBCDD
21、(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能让人民过安宁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22、(1)打破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绝不会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还停留在七十年代而未达九十年代的水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
(3)医药方面的成就;中国传统中医学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