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7 12: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 带上她的眼睛 》 备 课 时 间 2022年5月 日
课程类别 新授课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体会文章伏笔、悬念、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人性的伟大。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受人性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伏笔、悬念、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受人性的崇高。
教学过程 教师活 动
一、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应该大部分人都看过流浪地球的电影,或者是三体的小说,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应该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作品听说也即将搬上荧幕,拍成电影。 大家作为科幻电影的主要观众,会有几个小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一些什么任务! 大家刚刚听了音频,有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我们的任务有哪些吗? 任务一:熟悉故事情节,任务二:理解人物特色,任务三:寻找特写镜头,任务四:揣摩故事内涵。 二、授课过程 (一)、疏通字词 接下来我们便要进入课文逐一完成这些任务。读通读顺文本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在开始第一个任务之前请大家先逐字阅读这篇小说,把文本当中的四字成员框出来,不会读的字结合下面的注释做好标记。注意读的同时标记好自然段,稍后我会对大家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测。 字音字形 趴(pā)高频(pín)吐鲁番(fán)彪(biáo) 灵犀(Xi)凝视(níng)铁镍(niè)蔚蓝(wèi) 抑制(yì)迟钝(dùn)覆盖(fù)点缀(zhuì) 草籽(zǐ)漫步(màn)短暂(zàn)岩浆(jiāng) 闲暇(xiá)觉察(chá)合拢(lǒng)凸现(tū)不期而至(qī) 字词意思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凸现:清楚地显现。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 (二)、熟悉故事情节 好,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完成任务,我们的任务一是梳理故事情节,大家刚刚细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对于课文比较熟悉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小说一般会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现在再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这篇小说这四部分应该怎样划分,每个部分分别讲的什么内容? 开端(1—5):故事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草原(6—24):故事发展。写“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落日六号(25—45):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 透明地球(46、47):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每一个部分的大意都整理清楚后,那么我们整篇小说讲的什么也就清楚了,现在请一个同学根据之前大家总结出来的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来概括一下小说内容。 预设:小说讲述了“我”带上一位因“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旅行,带领她最后一次欣赏地表风光,而她则永远留在了地底下的故事。 (三)、理解人物形象 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成功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认真学习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导演和编剧在选择合适的演员是需要贴合角色的性格特点的,这也是原著党看电影是否还原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主人公,刘欣和沈静,也就是文中的“我”和小姑娘,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大家都知道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主要采取一些什么描写方法啊? 预设: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侧面描写。 1、小姑娘的性格特质 那么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一些去文中先找出可以感受到小姑娘性格的句子分享一下,注意要指出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写出来小姑娘怎样的性格。 (1)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 肖像描写,年轻弱小。 (2)“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引导:这一小部分实际上是“我”带着小姑娘一起去草原赏花,然后小姑娘产生的一系列感想。从11到12自然段中小姑娘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姑娘是什么心情? 预设:很惊喜,很开心 引导:或许老师有这个荣幸可以听你用那种激动的开心的感觉读一下这个小姑娘说的话吗?大家来读一下旁白,我们第11段开始,一直到12段,“她沉默了”齐! 预设:大家齐读,学生扮演。 在这两段话中,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现在请人来赏析一下这一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 引导:大家都说这句话是用的比喻的修辞,因为看到了我们的关键词“像”,比喻是有相似之点,在这句话中,花香是闻到的,小夜曲是听到的,他们两者是什么地方相似呢?有同学说是感觉像,说得很对。闻到的花香和听到的小夜曲都让人心旷神怡。这种修辞它其实不是比喻,而叫做同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把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类似的句子还有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中的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是嗅觉和听觉相通。 那么这句话应该是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小姑娘闻到的清香就好像听到的小夜曲一般令人心旷神怡,富有诗意和意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花香的宜人,表现了小姑娘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老师还想要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小说选入我们课本的时候是稍加删减的,其中删减的一个部分老师觉得非常能够展现小姑娘的特点。现在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老师的补充。 (3)“我们给这朵小花起个名字好吗?嗯.….…叫她梦梦吧。我们再看看那一朵好吗?他该叫什么呢?嗯,叫小雨吧;再到那一朵那儿去,啊,谢谢,看她的淡蓝色,她的名字应该是月月……” “天啊,你把小雪踩住了! “左边那朵叫水晶,也是白色的,它的茎上有分开的三片叶儿;右边那朵叫火苗,粉红色,茎上有四片叶子,上面两片是单的,下面两片连在一起。” “你看,我和她们都互相认识了,以后漫长的日子里,我会好多次一遍遍地想她们每一个的样儿,像背一本美丽的童话书。你那儿的世界真好!” 语言描写 情感丰富、富有童心 (4)“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你那儿很热吧?”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 这一部分是小姑娘去草原摸溪水。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得知小姑娘深处的地方是非常热的,但是在这么热的情况下,她还能去欣赏美景,从草原的风,小溪的水中得到快乐。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炎热的夏天的时候,外面是炽热的太阳,如果让你们去太阳中赏花,你们会开心吗?如果会开心,说明这个花你们是真的非常喜欢了。从这个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姑娘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也很热爱自然。 (5)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语言描写 热爱自然、积极乐观,善于发现美 (6)“……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 引导:小姑娘为什么会这么说?“这里”是哪里?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飞船上方那巨量的底层物质在不断增厚,产生了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想象的压抑感。(压抑)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压抑、闷热)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压抑)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狭窄、压抑、闷热) 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失去外界联系、孤独) 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狭窄、压抑、孤独) 知识补充:地理图片 活动:小小配音员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我们了解了这里的环境以后,知道小姑娘被困地心,地心压抑狭窄,炎热孤独,还即将失去和地面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姑娘依旧决定努力工作,大家觉得这段话是应该强忍泪水、故作坚强还是乐观向上,笑着说出来?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配音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 情景:学生配音阐述 引导:听了大家的表演和理解,我看出来大家对于小姑娘这个角色理解非常深刻,配音也很贴合角色,富有情感,如果声音更大一些就好了。这是小说,小姑娘究竟会怎样我们不清楚,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合理即可,但是一样的是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姑娘的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客观向上、敢于为科学献身。 2、“我”的人物特质 (1)那文中的“我”呢?“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我”性格的解读,我们同样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来体会。 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很长时间后,我想起洗那些那次旅行时穿的衣服时,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颗草籽。同时,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心理描写 精神世界贫乏、工作压力大、乐于助人 (2)大家可以看到旁边的批注: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我”精神上有什么变化? 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出现星星点点的嫩绿 由对自然的漠视到感觉的复苏,是小姑娘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强、乐观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的精神发生了变化。使我不再那么孤独寂寞,开始关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有人说: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我”和小姑娘是互相救赎的关系,是我让小姑娘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小姑娘让我还是注意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他们两人这种互相救赎的感觉是一种浪漫。 (四)、寻找特写镜头 第四个任务是寻找特写镜头,在电影当中常常会出现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强调的电影艺术手法。在电影中能够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造成一种悬念效果能形成气氛,造成节奏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转场作用;表现人物细微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动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果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现在请大家回到文本,找出这部小说中可以作为电影特写的部分。 伏笔一:(第2段)“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一:(第26段)“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伏笔二:(第2段)......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二:(第42段)......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三:(第4段)“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我不由笑出声来。” 照应三:(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伏笔四:(第9段)“......我太怕封闭了。” 照应四:(第25段)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第40段)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伏笔五:(第15段)“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五:(第38段)“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六:(第24段)“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照应六:(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这些都是可以作为特写的地方,留下了一些悬念,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情绪,在电影中,他们叫特写,而在我们的文章当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伏笔和照应。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伏笔的定义。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事或物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交代含蓄,有助于达到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也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暂不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和伏笔最大的区别就是悬念没有照应这个步骤。我们阅读的时候常常以问句的形式思考。比如说在看到标题时,我们往往会思考“眼睛怎么带?”“她是谁?”“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这些就是题目中所含有的悬念,那么我们的文本中还有哪些悬念呢? 为什么“她”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的决定这么艰难? 为什么“她”看到花草、溪水、微风激动不已? 为什么“她”这么遗憾没有看到日出? 伏笔和悬念的作用 作用:设置层层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埋下多处伏笔,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谨。当谜团揭开后,读者会在恍然大悟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五)揣摩故事内涵 不管是电影也好,文学作品也好,它一定要传达给观众和读者一些东西,反映一种现实,表达一种情感,歌颂一种精神,告知一些道理。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可能阅读它的时候感受不同,理解不一,不管是从文中的“我”的角度还是从小姑娘的角度都能思考出很多东西。大家是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注意,我们概括主题的时候要用这篇小说通过讲述怎样的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歌颂/赞扬/批判/讽刺怎样的精神/现象。 答案: 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写困在地心的女领航员借助“眼睛”细腻而热切地感受草原美景的经过,以及她会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而坚持生活、工作下去的留言,还有对“我”生活态度的影响,歌颂了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小说通过写一位女领航员困在地心,在借助“眼睛”感受美景之后,她带着这种美好感受坚持科研工作,以期待留下宝贵的资料,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六)了解作品作者 大家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我们的四个任务,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坚强乐观的小姑娘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是整个故事却又充满了浪漫的人文主义关怀。创作这部作品的是刘慈欣,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很多人曾经都读过他的《三体》或者看过他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的电影。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会到地心去,到地心究竟是为了探索一些什么?如果有一些同学对这个感到好奇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面交代了小姑娘前往地心的背景以及一些后续故事。刘慈欣是科幻作家,科幻和想象是有所不同的。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想象。 如果大家对科幻作品有兴趣可以在课后的时候阅读一些科幻小说。 三、课后作业 科幻创作我拿手:沈静在地心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我”的生活又会产生哪些改变?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静会有机会看到草原的日出吗?你将成为“我”和沈静命运的主宰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吧! 换位思考我最行:在沈静的眼中,这一段奇特的草原之行是怎样的呢?失去了和地面的联系后她会伤心绝望还是坦然接受呢?请你以沈静的视角,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写这个故事,注意细节的刻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