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语文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下语文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6 14: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在2022年4月正式颁布,即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语文学习进入核心素养“群”时代。
未来的语文教学以任务为载体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4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如上6个学习任务群。这6个学习任务群,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
比如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在单独的一组课程内容的时候,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经验、思维品质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是集中一段时间关注这一类这样的一种素养方面的一个发展。
但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当中,我们一样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提出质疑,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能够组织学生在信息的对比当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当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所有学习用群当中,并不是只有思辨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承担的这样一个任务。
孩子们,本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1.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3、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4,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北京的考试方向,一定程度代表了考试改革的方向。下面附北京西城区2021年五年级期末试卷: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科学家科学发现)相关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五年级语文
第三部分 阅读(共33分)
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刚想给同学们讲下面的故事。请你帮助他进行准备。按要求完成第13-18题。
①一九六四年夏天,骄阳似火,迎来了早稻扬花的季节。安江的试验田里,水稻正在阳光照射下吐穗扬花。
②袁隆平走在稻田里,一垄一垄地寻找着。他一手拿着镊子,一手握着放大镜,不时地停下来,用放大镜观察扬花的稻穗。他看到的所有稻穗都开出正常的花朵,雄花和雌花都很健全。他要寻找的“雄性不育株”偏偏是不正常的稻穗,它的雄花是病态的,是不能授粉结籽的。
③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太阳晒得胳膊脱了皮,仍是一无所获。
④到了第八天,他改变了战术,决定一穗一穗地观察。他心里清楚,稻穗扬花就十多天的时间,错过这个季节,又要等到明年。尽管气温持续升高;头顶烈日蒸腾,脚下的烂泥巴都晒热了,袁隆平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寻找着。
⑤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雄性不育株”,到底是副怎样的真面目呢 当时国内还从来没有人见过,书上也从来不曾有过图片或文字介绍。他从理论上推断,安江的稻田里应该存在这种不育雄花。然而要从数不胜数的稻穗中把从未见过的不育雄花找出来,谈何容易!
⑥忽然一阵眩晕,两眼直冒金星,双腿酸软得迈不动步子,袁隆平意识到自己中暑了。他挣扎着爬上田塍(chénɡ),步履蹒跚地来到树下,取下挂在树上的水壶,喝了几口水,吃了几片清凉片,休息了一会儿,才缓过气来。这时,妻子邓哲到田边给他送茶来了,看着袁隆平辛苦的样子心痛不已。她也挽起裤脚,下到水田里找起来,
⑦日复一日地观察寻找,袁隆平和邓哲体会着“大海捞针”的艰难。他们坚持寻找了十六天,日历翻到了七月五日,袁隆平在一块洞庭早籼(xiān)品种的田里寻找着。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那株水稻的稻穗上,大多数颖花的花药不开裂,雄蕊瘦弱寡白,发育不全。
⑧“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花吗 ”这么多天以来,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奇异的雄花。正常的水稻开花,颖花张开,雌蕊较小,雄蕊却壮观漂亮,蕊上布满鲜黄色的花粉,一有风吹就把花粉洒到雌蕊上,让雌蕊受粉,从而繁殖出种子。但这一植株上的稻花,雄蕊个个瘦弱寡白、除了花药不开裂的特征,震动也不救粉。这样的雄蕊,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不能繁育的。袁隆平看了又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确实是病态的雄花。他在这株稻子上做了标记,赶紧采集花药,带回去做实验。
⑨夜里,在实验室的灯光下,袁隆平用镊子取出一些花药,放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再用镊子将花药压碎,调好焦距,仔细观察,证实了白天的观察判断。他又取了一个吸管、从盛着碘化钾溶液的玻璃皿中吸了一点儿滴在载玻片的花粉上,然后通过显微鏡仔细观察。一般正常的花份, 在这个实验中呈蓝色。可是过了许久,仍不见花粉与碘化钾溶液产生化学反应,这证明它的化学性质与正常花纷不一样。袁隆平充满了信心,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个奇特的植株,确实是一株货真价实的“雄性不育株”。
⑩袁隆平终于在茫茫的常规水稻中找到了 “雄性不育株”。 这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始,获得了开启神秘的水稻王国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13.请你帮助小刚补充故事提纲,并结合完整的故事内容,给文章加上题目。
第①至③自然段:1964年夏天,袁隆平在安江的试验田里寻找
雄性不育株,一无所获。
题目 第④至⑥自然段:
《 》
第⑦至⑨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14.第③自然段中画曲线的语句,对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用“√”标出。
A.强调寻找的时间紧张,过程艰难 B.强调寻找雄性不育株的时间充足
C.强调这个夏天不仅漫长而且炎热 D.强调稻穗扬花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15.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语句,对这两处语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用“√”标出。
A.袁隆平改变了战术,变成一垄一垄地寻找 B.袁隆平改变了战术,变成一穗一穗地寻找
C.袁隆平找得更加精细,工作强度也更大了 D.袁隆平不放弃寻找,即使再艰辛也要找到16.第⑤自然段中,对“养在深闺人未识”理解正确的项,用“√”标出。
A.当时国内有少数人见过雄性不育株 B.当时国内从没有人见过雄性不育株
C.当时国内很多人都见过雄性不育株 D.当时国内的科学家见过雄性不育株
17.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内容,对第⑨自然段“雄性不育株”理解正确的项,用“√”标出。A.雄蕊壮观漂亮,蕊上布满了花粉 B.雌蕊较小,等待授粉,繁殖种子
C.雄蕊瘦弱寡白,震动也不能散粉 D.雌蕊壮观漂亮,而雄蕊是病态的
18.你建议小刚在讲故事的时候,结合文章中对袁隆平的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袁隆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 .
. .
. .
统编版六下语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一:社会公德
《公德》
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和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填空。
(1)选文第⑨自然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2)选文第⑩自然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
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 (请提出两个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二:名人故事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三:哲人故事
小儿不畏虎
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   )
(2)虎亦寻卒去。(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思辨性阅读训练四:科学发现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2分)
华(   )罗庚    锲(   )而不舍
见微知著(   )   阿瑟(   )林斯基
2.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要见微知著,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2分)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里的“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2分)
A.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B.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C.从细小的事情中不断探索,得到最后的真理。
4.为什么文中的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其他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写一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辨性阅读训练五:科学发现
怀疑与学问(节选)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辨性阅读训练六: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
1965年,我在德国进行了一项重复实验。在美国,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应该再做这C个实验,因为已经有一流的专家做过,并且得出了结论。,1966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这个实验,得出了新的结论。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想,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实验室都不愿做这个实验,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当完成这个实验时,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所以,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对于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在加速器实验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1.这篇文章的作者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荣获 。
2.短文第1自然段中“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应该再做这个实验”的原因是 。第2自然段“几乎所有的著名实验室都不愿做这个实验”的原因是 。
3.短文中,作者介绍了他在科学研究中的哪几点体会 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4.“实验”二字贯穿短文,这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 .
5.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
参考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13.
第四至六自然段,要点1:到了第八天:要点2:改变战术:要点3:中暑了;
要点4:妻子一起寻找
第七至九自然段,要点1:寻找十六天(七月五日);要点2:基本断定找到了(发现了不有株要去做实验);要点3:做实验;要点4:得出结论
第十自然段,要点1:找到雄性不育株要点2:标志
故事题目,层级一:抓住故事核心内容命名,如《寻找病态的雄花》;
层级二:笼统概括命名,如《袁隆平》
14. A
15.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16. B
17. C
18.答案示例:建议小刚在讲故事的时候结合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太阳晒得胳膊脱了皮,这个具体描写的语句,表现出袁隆平不辞辛劳,为了找到雄性不育株付出再多都要坚持。
人物评价角度1:不辞辛苦;角度2:坚持不懈:角度3:严谨求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一:
1.(1)示例: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1)拾”“塞”“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
(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
3.“我”是有公德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
4.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重视他人的存在。示例: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二:
1.语言 2.B  3.大小角度(视觉角度) 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4.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三:
1.(1)仔细。 (2)最终。 2.(1)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2)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 3.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 4.置二小儿沙上 5.CD
思辨性阅读训练四:
1. huà qiè zhù sè 2.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善于发问 3.A 
4.因为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进行实验和研究。 
5.【示例】牛顿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反复探索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思辨性阅读训练五:
1. C 
2.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3.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4.后两句是正面说理,前两句是反面说理。 
5.一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思辨性阅读训练六:科学发现
1.诺贝尔物理学奖
2.已经有一流的专家做过,并且得出了结论 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3.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体会是:对于自己应该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第三个体会就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而且,对意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4.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
5.要有所成就,就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