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定向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KOH B.HCl C.NO2 D.SO2
2、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锂离子蓄电池在“祝融号”供配电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属于金属元素 B.锂的元素符号为Li
C.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D.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3、疫情期间,教室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时,可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了
A.分子数目变大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反应生成新物质
4、能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过氧化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5、时隔8年,“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在“水球演示”中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加上颜料后,变成蓝色水球。下列有关水在太空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太空中,水分子不能运动 B.在太空中,水分子的质量变为0,分子间也没有间隔
C.在太空中,水也能溶解颜料 D.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说明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6、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水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分子的体积变大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体积很小
D.教室消毒后,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四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7、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B.质子数为11
C.最外层电子数为1
D.核外有3个电子层
8、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氯CL B.钙Ca C.银AG D.镁mg
9、为了防止甲状腺肿大,人们常常在食盐中加入“碘”,这里的“碘”指的是
A.碘单质 B.碘分子 C.碘原子 D.碘元素
10、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H2O B.Fe3O4 C.CO2 D.P2O5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____;请写出排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7号的氯元素符号___________,第20号元素Ca的元素名称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物质请将物质的化学用语(化学符号)写在空格内。
①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
②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
③空气可以用于制氮肥,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①纯净的空气②冰水混合物③氦气④稀有气体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甲同学设计了实验验证微粒的性质: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试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
①预计甲同学将观察到___________。
②上述现象说明:___________。
③同学乙仿照甲同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乙同学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吸入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的注射孔,左手向内推活塞,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
(2)如图2所示,烧杯C中装入浓氨水,A、B中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内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
(3)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过一会儿观察到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中可知,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
(2)B~E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_____,其中与E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 _____(填写图片下方的字母);
(3)如图2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
5、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下图A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图B是锶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图B中的X=_____,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的微粒,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序号);④⑤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锶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已知某原子质量为2.325 x 10-26kg,一个C-12原子的质量为1.993 x 10-26kg。求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已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若A 原子的质量为4.4788×10﹣26kg。求: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
3、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kg。
(1)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2)若A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则A原子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链接教材)教材采用下图 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1的现象说明___________;
(3)实验2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同学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棉线事先用酚酞试液浸泡并干燥,棉花上蘸取了某种试液能吸收少量氨气)。一段时间后,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fg段变色不明显。
(1)实验中能够使酚酞变红的微粒是(______)
A 氨气分子 B 水分子
C 氨气与水反应后的微粒 D 以上都是
(2)湿棉线fe段和fg段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3)若要应用该装置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实验一:如图1所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二:图2、图3所示的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着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无色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人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5℃的热水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二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实验三:如图5所示,用长柄Ⅴ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分别往左、右两端的Ⅴ形玻璃管管口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接着塞紧橡胶塞。
已知: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HC1)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1);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过一会儿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白烟最浓厚的位置在___________(选填“a”“b”或“c”)处,理由是___________。
(2)图5中生成白烟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填字母)。
A 都改变
B 都不变
C 部分(元素)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KOH中含有钾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物质中含金属元素。
B.HCl中含有氢元素、氯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C.NO2中含有氮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D.SO2中含有硫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故选:A
2、C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锂的元素符号为Li,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 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表示原子序数为3,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故D正确;
故选C。
3、C
【详解】
A、教室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时,可闻到刺鼻的气味,是因为消毒水中含有特殊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鼻的气味,但分子数目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教室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时,可闻到刺鼻的气味,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教室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时,可闻到刺鼻的气味,是因为消毒水中含有特殊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鼻的气味,故选项符合题意;
D、教室喷洒“84消毒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A、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故选项不正确;
D、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不是氢原子,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5、C
【详解】
A、水分子在时时刻刻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太空中也是如此,故A错误;
B、太空中,水分子所受重力减小,但是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仍然有间隔,故B错误;
C、太空中水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能够溶解颜料,故C正确;
D、往水膜上加水,水膜慢慢变成大水球,说明水分子数目变大了,分子自身大小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氢分子变成水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选项A正确;
B、温度升高,水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是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造成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汞原子没有热胀冷缩现象,体积不会变大,选项B不正确;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可见水分子的体积很小,选项C正确;
D、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四周,是消毒水中挥发性成分的分子不断运动造成的,选项D正确。
故选B。
7、A
【详解】
A、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错误。
B、圆圈内数字为质子数,是11。正确。
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正确。
D、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核外有3个电子层。正确。
故选A。
【点睛】
8、B
【分析】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详解】
A.由上述分析可知,氯元素的符号是Cl,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钙元素的符号是Ca,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银元素的符号是Ag,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镁元素的符号是Mg,错误;
故选B。
【点睛】
9、D
【详解】
人们常常在食盐中加入“碘”,这里的“碘”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故选D。
10、B
【详解】
A、H2O是由氢、氧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Fe3O4是由铁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铁是金属元素,故选项符合题意;
C、CO2是由碳、氧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P2O5是由磷、氧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门捷列夫 Cl 钙
【详解】
19世纪中期,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迹可循;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l;Ca的元素名称是钙。
【点睛】
2、
(1) CO2 H2O N2
(2)②③
(3) 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分析】
(1)
①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是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该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故填:CO2;
②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原因是盛放冰棒的杯子温度较低,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所以该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填:H2O;
③空气可以用于制氮肥,说明必须含有氮元素,而空气中的成分中只有氮气中含有氮元素,所以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故填:N2。
(2)
①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②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③氦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④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氩气、氙气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故填:②③。
(3)
①由于氨分子不断的运动,与棉花团上的酚酞试液接触,氨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渐渐变红;故填: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渐渐变红;
②氨分子不断运动,与棉花团上的酚酞试液接触,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氨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在热水中的氨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试管口的棉花团变红速度快,为了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填: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点睛】
3、
(1)分子间有间隔
(2) 在不断运动 对照
(3)ba
(4)环保
【解析】
(1)
注射器内吸入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的注射孔,左手向内推活塞,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2)
烧杯C中装入浓氨水,A、B中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内液体变红,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来氨气分子,氨气分子遇到酚酞溶液中的水形成氨水,从而导致酚酞变红,所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烧杯B的作用是与A形成对照。
(3)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过一会儿观察到ba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4)
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装置密闭,所以更环保。
4、
(1)183.8
(2) D B
(3) 原子 分解反应
【解析】
(1)
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 8;
(2)
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B~E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只有C和D最外层电子数是8,C的质子数小于最外层电子数,属于离子,因此属于稀有气体的是D;因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粒子E最外层有6个电子,所以粒子B与其化学性质相似;
(3)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该变化中,氧原子与汞原子是最小粒子,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5、
(1)87.62
(2) 38 Sr2+
(3) ② 离子
(4)SrO
【解析】
(1)
元素周期表表格中,中文名称下方数字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87.62;
(2)
B为锶元素的某种粒子,则X表示锶元素的质子数,有元素周期表表格数据可知,锶元素质子数为38,故填38;
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2+8+18+8=36<38,故该粒子为阳离子,故填Sr2+;
(3)
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锶为金属元素,①为氦气,书非金属元素,性质不同),故填②;
④表示钠原子,⑤表示氯原子,则④⑤形成的物质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4)
锶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表现+2价的化合价,故氧化锶的化学式为SrO,故填SrO。
三、计算题
1、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答: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分析】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表示为: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见答案。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4.4788×10-26kg,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7
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详解】
见答案。
3、(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A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
【分析】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1)见答案;
(2)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胶头滴管 浓氨水使酚酞变红 甲溶液变红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C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将试剂瓶中的浓氨水加热与不加热做对比实验(合理即可)
【详解】
链接教材:
⑴仪器a的名称是胶头滴管;
⑵蒸馏水加酚酞,酚酞不变色,加入浓氨水后,酚酞变成红色,这说明浓氨水能够使酚酞变红色;
⑶因为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运动到甲溶液中,与水生成氨水,从而使甲溶液变成红色;
⑷结合实验1和实验2,可以发现甲溶液之所以能够变成红色,是因为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甲溶液中,氨分子与甲溶液的水分子结合成氨水分子,氨水分子使酚酞变红,所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探究:
⑴A、从实验中,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知道,从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能够使干棉线变成红色,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试验1蒸馏水中加入酚酞,酚酞没有变色,这说明水分子不能够使酚酞变色,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说明氨气与水反应后的微粒 能够使酚酞变红,所以此选项符合题意;
D、C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C。
⑵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氨气容易向上与fe段湿棉签接触,氨气不容易与fg段相对接触;
因为是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可以采用的操作是通过加热浓氨水与不加热浓氨水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就能够确定温度对微粒运动的影响如何。
2、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小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且图3中的小纸花比图2中的小纸花变红得更快(合理即可)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的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在C处产生的白烟最浓厚(合理即可) B
【详解】
实验一: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遇到酚酞溶液后变红;盛有酚酞溶液烧杯变红色,说明有氨气进入,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二:(1)氨水注入后,氨气挥发,则由下向上运动,所以看到纸花自下而上变红;而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所以图3变红速度快;
(2)图3温度比图2高,变红速度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三:(1)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的小,运动速率快,先到达c位置,与氯化氢接触,所以产生白烟最早,随着分子不断运动,此处浓度越来越高,形成白烟最浓厚。
(2)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书写文字表达式不需要配平,所以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该反应中氮元素反应前后都是-3价,氢元素反应前后都是+1价,氯元素反应前后都是-1价,未发生化合价变化,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