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场所贴有“禁止吸烟”等消防标志的是
①煤矿 ②油库 ③面粉厂 ④煤气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3、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用语 B.生活知识
①两个氮原子一N2 ②3Fe2+:“3”表示两个铁离子 ③:“+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爱护水资源一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一严禁烟火 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一关闭门窗,保暖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干冰升华吸热—制冷剂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还原性 ③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一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三种可燃性气体一H2、CO、O2 ②三大化石燃料一煤、石油、天然气 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4、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5、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CO的可燃
B.探究MnO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净化水,并降低水的硬度
6、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7、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 B.煤的形成 C.活性炭吸附杂质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8、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乙图可知,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
C.乙图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D.甲图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9、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两个燃烧条件的是
A. B.
C. D.
10、利用燃烧原理可有效控制燃烧的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任写一点),化学性质是酒精具有_____,酒精的用途是__________ 。
(2)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
3、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倍受人类关注。
(1)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达峰”中的“碳”是指__________。
(2)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含有硫、氮元素的燃料,燃烧时排放出_________等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氢气和乙醇都属于清洁能源,都是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4)某燃气灶的燃料由水煤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改为天然气后,灶具的进风口应________(填“改小”或“改大”)。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5)石油经过加热分馏得到________(填序号)。
①石油气 ②汽油 ③柴油 ④煤焦油 ⑤石蜡 ⑥焦炉气
4、未来能源推动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实现“零碳排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①利用农业或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制得生物甲烷替代天然气。
②寻找天然氢气或生产氢气,在管道中运输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减少碳排放。
③制备氢载体(携带大量氢原子的分子),利用管道运输,抵达目的地直接利用或转化为氢气再利用。
④利用特殊设备将甲烷转化为氢气和碳,在管道末端利用氢气,收集固体碳。
(1)安全使用至关重要。实验室点燃甲烷前应先___________。家中若用生物甲烷(或天然气)做燃料,燃气报警器应安装于气源的___________(填“上”或“下”)部。
(2)若用管道输送氢气极易发生泄漏。原因是___________。
(3)从下表可知,以下三种物质均满足“熔沸点适宜、在常温下是液体或易变为液体,便于运输和贮存”的条件。哪种物质最适合做符合未来能源要求的“氢载体”,试说明理由。
氨气 甲酸 甲醇
熔点 -77.7℃ 8.4℃ -97.8℃
状态 易加工为液体 常温下为液体
化学式 NH3 HCOOH CH3OH
(4)甲烷隔绝空气加热至1000℃生成氢气和炭黑,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天然气是常用的家用燃料。
(1)化石燃料有煤、______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天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锅底会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______(填“调大”或“调小”)。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为测定某金属锌样品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称取该样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多次实验后,所得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反应前质量 充分反应后质量
装置+稀硫酸(足量) 锌样品 装置+剩余物质
若锌样品中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考虑容器中水分蒸发。求: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
(2)该锌样品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 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3、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石油是一种粘稠状液体,主要含有___________两种元素
(2)页岩气(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发现邻居天然气泄漏,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按门铃通知户主。
(4)氢气是最环保的能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是_____________。100kg的氢气燃烧最多可以生成的水是__________kg(写出计算式及计算结果)。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燃烧是典型的化学反应,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小组同学以“探究燃烧的奧秘”为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活动1)认识燃烧
木炭、硫、天然气等在氧气中燃烧都发生了氧化反应,都具有发光、__________等共同现象。
(活动2)探究燃烧的条件
①小明同学观察到探究1中玻璃片不燃烧而纸条燃烧,说明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②小刚同学通过探究2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_________。
(活动3)调控燃烧
①冬天燃煤取暖时,使煤燃烧的更加充分,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回答任意一种方法即可)
②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叫做失火,如果图书馆内图书、纸质档案资料发生火灾应该采用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填序号)
A.浇水灭火 B.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并将两支燃烧匙上的红磷和白磷都淹没,然后连接注射器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部分热水压回长颈漏斗,使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
(资料)红磷着火点为240℃,白磷着火点为40℃,白磷有剧毒。
(1)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
(探究二)实验小组分别用酒精和柴油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如表1:
表1:各物质着火点和沸点
物质 着火点(℃) 沸点(℃)
酒精 423 78
柴油 220 400
实验中发现用火柴可以点燃酒精,但柴油很难被点燃。研究小组通过高温传感器测得燃烧匙内柴油的温度与燃烧情况如表2:
表2:燃烧匙内柴油的温度
燃烧匙内柴油温度 345℃ 507℃
柴油是否燃烧 不燃烧 燃烧
(资料)酒精、柴油等液体燃料在燃烧时先汽化为气态,然后气态的燃料再开始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促使液体燃烧不断汽化,不断燃烧下去。
(3)结合小组的实验,请分析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______。
(4)研究小组将内有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没有浸没),观察到火焰熄灭,请分析原因______。
(5)为了减少雾霾、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意义重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随“空/燃比”增大,CO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贴有禁止吸烟等消防标志的地方应是存放易燃易爆物的,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的地方,①煤矿能产生易燃的瓦斯气体,所以正确,②油库中的石油产品为易燃液体,所以正确,③面粉厂存在可燃性的粉尘,所以正确,④煤气站存有易燃的气体,所以正确,故选①②③④。
故选D。
【点睛】
2、B
【详解】
A、“薪草”“膏油”均能够燃烧,是可燃物,故A正确;
B、“同时发火”提高了温度,使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开始燃烧。着火点为可燃物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燃烧会更剧烈,故C正确;
D、油的密度比水小,着火时若用水扑火,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因此不宜用水灭火,故D正确;
故选B。
3、C
【详解】
A、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①错误;②3Fe2+:“3”表示三个亚铁离子,②错误;③ :“+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③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爱护水资源应该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①正确;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应该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②正确;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不能关闭门窗,保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③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冷剂,①正确;②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②正确;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③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①H2、CO都具有可燃性,是可燃性气体,O2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①错误;②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②正确;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如水由水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③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实现碳中和。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了资源浪费,利于实现碳中和。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节约了资源,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5、C
【详解】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从氧化铜中夺取了化合态的氧元素,表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选项错误;
B、两支试管中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探究MnO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项错误;
C、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即该实验能够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选项正确;
D、图中的实验是电解水,能够证明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不能净化水和降低水的硬度,选项错误,故选C。
6、B
【详解】
A、图为腐蚀品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为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
C、图为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为国家节水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
A、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分馏出汽油和柴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杂质,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吸热,使其周围空气的水蒸气冷凝成为液态的水,从而形成降雨,该过程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体积的21%,而不是质量的21%,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乙图可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乙图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若缓慢伸入,会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排出一部分,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C
【详解】
A、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只能得出一个燃烧条件,不符合题意;
B、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只能得出一个燃烧条件,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能得出两个燃烧条件,符合题意;
D、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烧杯外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只能得出一个燃烧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
A.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 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 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详解】
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通过改变对煤粉的加工,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故填: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2、
(1)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燃性 作燃料
(2)用湿抹布扑盖
【解析】
(1)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上述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作燃料,故填: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燃性;作燃料;
(2)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和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用湿抹布扑盖。
3、(1)
【解析】
(1)
“碳达峰”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
(2)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含有硫、氮元素的燃料,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污染物,会形成酸雨,故填: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
氢气和乙醇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填:可。
(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等体积水煤气和甲烷,甲烷消耗氧气多,某燃气灶的燃料由水煤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改为天然气后,需要氧气增加,灶具的进风口应变大,氢气燃烧生成水,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热值高,无污染,故填:改大;热值高,无污染。
(5)
石油经过加热分馏得到石油气、汽油、柴油、石蜡等,故填:①②③⑤。
4、
(1) 检验纯度 上
(2)氢分子是质量和体积最小的分子,不易贮存
(3)单位质量的氨气中携带氢原子的个数最多(合理表述均可);产物中不含碳元素,符合“零碳排放”要求
(4)
【分析】
我国积极倡导开发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1)甲烷密度小,热值高,现已广泛使用,甲烷作为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要验纯。(2)氢气在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不易贮存。(3)氨气含氢量高,易液化,且不含碳,相比于甲酸和甲醇,氨气最适合做符合未来能源要求的“氢载体”。(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甲烷高温碳化的方程式。
(1)
根据分析,甲烷点燃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否则容易引起爆炸;因为甲烷密度小于空气,泄露后甲烷上升,故燃气报警器应安装于气源的上部。
(2)
管道输送氢气容易泄露的原因是氢分子是质量和体积最小的分子,不易贮存。
(3)
符合未来能源要求的“氢载体”要满足“熔沸点适宜、在常温下是液体或易变为液体,便于运输和贮存”的条件,氢气、甲酸、甲醇三种物质均满足条件,但是甲酸的含氢量低,且甲酸和甲醇均含碳,不符合零碳排放要求,故选择氨气。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在1000℃下生成氢气和炭黑的方程式为CH4C+2H2。
【点睛】
氢能源的优点是热值高、无污染、来源广,缺点是不易制取、运输难。
5、
(1)石油
(2)
(3)调大
【解析】
(1)
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
(2)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
若天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锅底会出现黑色物质,是因为氧气不足,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增大氧气浓度。
三、计算题
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342.10g+20.00g-361.70g=0.40g;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0g。
(2)设锌单质的质量为x。
解得:x=13.00g
样品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锌样品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为65%。
【详解】
见答案。
2、88 g
【详解】
解:设燃烧32 g甲烷可释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88g。
3、(1)碳、氢或C、H(2)CH4+2O2CO2+2H2O(3)不可以(4)2H2 +O2 2H2O;36×100kg /4=900 kg
【详解】
(1)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
(2)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3)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发生爆炸。按门铃时可能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
(4)氢气燃烧生成水,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是2H2 +O22H2O;
设100kg的氢气燃烧最多可以生成的水的质量为x,
x=900 kg。
四、实验探究
1、放热 有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将煤粉碎(或将煤做成煤粉、做成蜂窝煤、鼓入足量的空气等) D
【详解】
活动1:木炭、硫、天然气等在氧气中燃烧都发生了氧化反应,都具有发光、放热等共同现象;
活动2:①探究1中玻璃片不燃烧而纸条燃烧,说明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有可燃物;
②探究2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底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通过探究2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活动3:①冬天燃煤取暖时,使煤燃烧的更加充分,可采用的方法是将煤粉碎(或将煤做成煤粉、做成蜂窝煤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足量的空气,提供充足的氧气;
如果图书馆内图书、纸质档案资料发生火灾应该采用的灭火措施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
故选D。
2、
白磷浸没在热水中时不燃烧,当水面下降,白磷与空气接触时,白磷燃烧 水面下降后,白磷和红磷都与空气接触,但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柴油的沸点较高,火柴燃烧的温度难以达到柴油的沸点 使温度降低达不到酒精的着火点(温度较低酒精难以变为气态,不能继续燃烧) 空气(氧气)充足,燃油气燃烧更加充分
【详解】
探究一: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
白磷浸没在热水中时不燃烧,当水面下降,白磷与空气接触时,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水面下降后,白磷和红磷都与空气接触,但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二:根据表格分析知道: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在于柴油的沸点较高,火柴燃烧的温度难以达到柴油的沸点。
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观察到火焰熄灭因为使温度降低达不到酒精的着火点了。
根据图像可知:空/燃比越大,空气越充足,燃气燃烧越充分。随“空/燃比”增大,CO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空气(氧气)充足,燃油气燃烧更加充分。
【点睛】
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在于柴油的沸点较高,火柴燃烧的温度难以达到柴油的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