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发生结晶现象的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2、在t℃时,向mg水中加入ng硫酸铜晶体,充分搅拌后得到硫酸铜溶液。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是ng B.溶剂的质量是mg
C.溶液的质量是(m+n)g D.溶解度是g/100g水
3、配制溶液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 D.蒸发皿
4、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
据此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乙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5、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不同实验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 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
C. 煅烧石灰石
D. 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
6、如图是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g
B.50℃时,在50g水中加入30g NH4Cl,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80g
C.把50℃时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40℃,有晶体析出
D.要使NH4Cl溶液的状态从a点转化为b点,可升高温度到60℃
7、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冰水 C.碘酒 D.白醋
8、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啤酒 B.汽水 C.冰红茶 D.酸奶
9、某实验小组提纯粗盐并配制10%NaCl溶液的部分操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B.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C.装瓶保存时洒出少量溶液会导致浓度偏低
D.当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10、水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必须:溶剂一定是水
B.生活常识:油锅着火用水来扑灭
C.人体必需: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实验认识: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示回答:
(1)随温度升高,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______(填字母)。
(2)t4℃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3)t4℃时,从混有C物质的A溶液中得到A物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4)t4℃时,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NaCl 35.0 35.5 36.0 36.5 37.0
Na2CO3 6.0 10.0 18.0 36.5 50.0
(1)在______℃时,在10g水中能够溶解的NaCl和Na2CO3质量相同。
(2)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最容易从湖中得到纯碱的季节是______(填“夏季”或“冬季”)。
(3)40 ℃时,向5 g NaCl中加10 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的溶液。
3、家庭消毒常用“84”消毒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2)已知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的构成相似,次氯酸钠由钠离子(Na+)和次氯酸根离子(C1O-)构成,则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_。
(3)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
(4)水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可使水溶液的凝固点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以防止水结冰。
4、溶液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石灰水,使它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方法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5、NaCl、KNO3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
(2)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图2实验。操作Ⅱ的名称为______。
(3)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3,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4(不考虑水分蒸发)。
请根据图1回答: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______(填“KNO3”或“NaCl”)。对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A.从20℃升温到60℃,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若对20℃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晶体
C.20℃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D.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实验室用34g5%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35.2g。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___g。
(2)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请列式计算)
2、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某兴趣小组打算用如图所示的整瓶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______g。
(2)在配制过程中,他们发现试剂瓶内壁附着不少气泡,由此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依据是________。
(3)为测定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34g该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经过测量发现,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克,请计算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3、下图是我县某校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化学式为C12H22O11)溶液时的实验操作留影。请你也参与到实验中来。
(1)计算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_mL。
(2)若在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3)溶解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
(4)若使100g溶质质量分数1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通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是:①增加蔗糖,②蒸发水。请你任选其中一种方法并计算出具体数值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4、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食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反应方程式:,其他物质不参与反应)
(1)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2)求100g该市售食醋中的醋酸的质量分数。
5、为了测定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12.5g加入盛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的质量变为108.1g,计算:(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1)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2)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CaCl2和NaCl是常用的融雪剂,又称“化冰盐”。小组同学对某融雪剂样品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i、含某些金属元素的物质在火焰中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Na的焰色为黄色,Ca的焰色为砖红色。
ii、CaCl2 + Na2CO3 =2NaCl +CaCO3↓
(进行实验1)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1推知,样品中含有CaCl2,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小组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1,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理由是______。
(进行实验2)分别取大小、形状相同的冰块,按①~⑧所示试剂及用量进行实验;90 min时,测定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试剂及 用量 24%的NaCl溶液/g 2 4 6 8 6 4 2 0
24%的CaCl2溶液/g x 0 0 0 2 4 6 8
水/g 6 4 2 0 0 0 0 0
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g 3.57 6.77 9.44 14.19 12.84 11.54 9.97 9.52
(解释与结论)
(3)通过实验①~④可探究NaCl溶液的浓度对融冰效率的影响。实验①中,x=______。
(4)由实验①~④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5)实验⑥中,NaCl与CaCl2的质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6)得到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24%的NaCl溶液的融冰效率高于24%的CaCl2溶液的”,所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反思与评价)
(7)甲同学依据实验2中⑤~⑧得到结论“CaCl2溶液的浓度越大,其融冰效率越低”。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______。
2、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跟随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此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内容](1)溶质种类的影响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Ca(OH)2未溶 在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分析: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g 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5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物质的溶解—溶液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如图为KNO3、NaNO2(亚硝酸钠)、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比较溶解度曲线,发现KNO3和NaNO2在溶解度方面的两个共同点是______、______。
②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是(最简比)______。
③如果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KNO3可以采取______方法。
④NaNO2有毒,有咸味,外观和NaC1相似,常会出现误食中毒的事件。区分这两种物质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2)新型冠状肺炎防疫期间,人们使用各种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剂种类很多,其中常用的是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它们都是溶液。
①84消毒液是以次氯酸钠(NaC1O)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5%-6.5%,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医院污染物品的消毒。NaC1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将500g6%的84消毒液稀释成0.5%用于环境消毒,需要加水______g。次氯酸钠(NaC1O)能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HC1O)和一种热稳定性较强的盐,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次氯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起到消毒作用。
②医用酒精是75%的酒精溶液,由淀粉类植物发酵蒸馏制成。下列对医用酒精的认识和使用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
A75%的酒精溶液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防疫期间,医用酒精是紧缺货,家中大量囤积医用酒精备用
C盛放医用酒精的容器必须有可靠的密封,每次取用后,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
D要避光存放在阴凉通风处,不要放在窗台、空调口、烟灰缸等热源环境周围
E喷洒过程中和喷洒后的1小时内,喷洒场所严禁吸烟、生火
F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良好的通风
G适当饮用医用酒精,进行体内消毒
4、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________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液体分层,上层为 ______ 色,下层为 _____ 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_____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________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_____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______ (选填“分层”或“小分层”)。
(6)“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与水不互溶② __________
5、为探究过氧化氢的制取O2的反应,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初步探究: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制取O2速率的因素
序号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立即冒大量气泡,烧杯内有 少量白雾出现。 5分钟后,有比较大量的气泡冒出。 立即冒大量气泡,烧杯内有白雾。 立即冒大量气泡,烧杯内有大量白雾。
继续探究:重复烧杯1、3、4实验,并分别伸入带火星木条,如图所示。
实验方案 序号 实验现象
烧杯1 木条复燃,燃烧很旺
烧杯3 木条复燃,之后火焰变微弱
烧杯4 木条复燃,之后立即熄灭
(结论与解释)
(1)过氧化氢的制取O2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
(2)为证明MnO2和CuSO4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应增加的对比实验是______(填具体操作)。
(3)能证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影响其分解速率的实验是______(填烧杯的数字序号)。
(4)烧杯内出现大量白雾的原因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室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来完成木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5%过氧化氢溶液 B10%过氧化氢溶液
C20%过氧化氢溶液 D二氧化锰
(6)实验室取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为68.4g。则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固体溶质从其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是结晶,所以发生结晶现象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C。
2、C
【详解】
A、ng硫酸铜晶体含有的硫酸铜质量小于ng,所以溶质的质量小于ng,故选项错误;
B、硫酸铜晶体中含有结晶水,溶解的过程中水的质量在增加,所以溶剂的质量大于mg,故选项错误;
C、硫酸铜晶体完成溶于水中,所以溶液的质量是(m+n)g,故选项正确;
D、硫酸铜溶液的溶解度要在饱和条件下才能计算,不能确定硫酸铜溶液是否饱和,无法计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硫酸铜晶体是五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
3、A
【详解】
酒精灯是用来加热药品的,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溶液的,配制溶液时需要使用烧杯作容器,故选A。
4、B
【分析】
溶液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若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形成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恰好溶解3g晶体。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时,应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后,再蒸发水才能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大于3g,而溶液丙为饱和溶液,则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该大于等于3g。
【详解】
A、根据分析,无法确定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A选项错误;
B、根据分析,若溶液乙是饱和溶液,溶液丙也是饱和溶液,则二者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选项正确;
C、根据分析,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可能等于或大于3g,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溶液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无固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5、B
【详解】
A、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镁比锌活泼,反应速率快,金属过量,酸不足,故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g,故选项正确;
B、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在50g水中加入30g NH4Cl,只能溶解25g的晶体,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75g,故选项错误;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把50℃时NH4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40℃,有晶体析出,故选项正确;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要使NH4Cl溶液的状态从a点转化为b点,可升高温度到60℃,故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7、B
【详解】
A、食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C、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白醋是醋酸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8、D
【详解】
A:啤酒中含有酒精、水等,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蔗糖、水等,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冰红茶含有多种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酸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综上所述:选择D。
【点睛】
9、C
【详解】
A、④为过滤,过滤中,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
B、①为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不符合题意;
C、装瓶保存时洒出少量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导致浓度偏低,符合题意;
D、当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实验室溶剂一般选择水,除了水之外还有乙醇等,故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燃烧的更旺,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A
(2)A>B>C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
(4)37.5%
【分析】
(1)
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缓可知,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A,故填:A。
(2)
t4℃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B>C,故填:A> B>C。
(3)
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C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t4℃时,要从混有C物质的A溶液中得到 A物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
(4)
由于在t4℃时,B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B形成160g饱和溶液,所得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37.5%。
2、
(1)30
(2)冬季
(3)27%
【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1)
观察表格,30℃时,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相同,因此,在10g水中能够溶解的NaCl和Na2CO3质量相同的温度是30℃;
(2)
观察表格可以发现,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纯碱,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最容易从湖中得到纯碱的季节是冬季;
(3)
4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0g,所1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故40 ℃时,向5 g NaCl中加10 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
3、
(1)+1
(2)Ca(ClO)2
(3)MnCl2
(4)降低
【解析】
(1)
NaCl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正一价、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1)+ x +(-2)=0,x=+1。
(2)
次氯酸钙中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1个次氯酸根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故化学式为Ca(ClO)2。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锰、氧、氢、氯原子数目分别为1、2、4、4,反应后锰、氧、氢、氯原子数目分别为0、2、4、2,X的化学式为MnCl2。
(4)
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可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以防止水结冰。
4、均一性 稳定性 增加溶质 恒温蒸发溶剂
【分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详解】
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的特征为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但本题要求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只能采用增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5、
(1)31.6g
(2)降温结晶
(3) KNO3 AD
【分析】
(1)
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填:31.6g。
(2)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操作Ⅱ的名称为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3)
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部分溶解,乙全部溶解,乙溶解度大,由图1可知,甲为硝酸钾,乙为氯化钠。
A、从20℃升温到60℃,氯化钠溶解度缓慢变大,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正确。
B、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对20℃溶液降温,不一定会析出晶体,错误。
C、20℃时,硝酸钾有固体不溶解,说明溶质质量大于31.6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大于31.6:100,错误。
D、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刚刚饱和,升高温度,溶解度变大,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故填:KNO3:AD。
三、计算题
1、
(1)1.7
(2)0.8g
过氧化氢水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就是氧气的质量,所以氧气的质量=;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0.8g。
【解析】
(1)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34g×5%=1.7g,故填:1.7;
(2)
见答案。
2、
(1)1000
(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合理即可)
(3)解:设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答: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
【分析】
(1)
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30%×500g=10%×(500g+x)
x=1000g
(2)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溶质减少,所以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3)
见答案。
【点睛】
3、
(1)90
(2)偏大
(3)烧杯、玻璃棒
(4)①设加入蔗糖晶体的质量为x,则:100g×10%+x=(100+x)×20%,x=12.5g;
②设蒸发掉的水的质量为y,则:100g×10%=(100g-y)×20%,y=50g。
【解析】
(1)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质量为:100g×10%=10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水的体积为:90g÷1.0g/mL=90mL;
(2)
若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量取的水的量偏少,则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3)
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4)
①见答案;
②见答案。
4、
(1)2.2g;
(2)6%;
解:设100g该市售食醋中的醋酸的质量为x。
,x=6g
该市售食醋中的醋酸的质量分数为:=6%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g-107.8g=2.2g;
(2)
见答案
5、
(1)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100g-108.1g=4.4g
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x=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y=11.1g
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5%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加入Na2C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 0 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实验研究的NaCl溶液浓度范围内,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 相等 ④⑧ ⑤~⑧中,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
【详解】
(1)在实验1中,加入Na2C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即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出样品中含有CaCl2。故填:加入Na2C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2)根据题干信息,Na元素的焰色为黄色,而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所以,无法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故填:加入的Na2CO3溶液中也含有Na元素,也会使火焰呈现黄色。
(3)该探究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所以加入的试剂总质量要保持一致,即每组实验中加入NaCl溶液、CaCl2溶液和水的总质量要一致;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组加入试剂的总量为8g,即,故填:0。
(4)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实验①~④中,加入24%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别为2g、4g、6g、8g,水的质量分别为6g、4g、2g、0g,所以,加入的水越少,混合后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即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可以看出,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分别为3.57g、6.77g、9.44g、14.19g,即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与NaCl溶液的浓度呈正比。故填: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实验研究的NaCl溶液浓度范围内,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
(5)实验⑥中,加入4g质量分数为24%的NaCl溶液,NaCl的质量为:4g×24%=0.96g;加入4g质量分数为24%的CaCl2溶液,CaCl2的质量为:4g×24%=0.96g;通过计算可知,NaCl与CaCl2的质量相等。故填:相等。
(6)实验④中,加入24%的NaCl溶液的质量为8g,没有加入CaCl2溶液,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为12.84g;实验⑧中,加入24%的CaCl2溶液的质量为8g,没有加入NaCl溶液,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为9.52g;实验④和⑧中没有加水,所以两溶液浓度均是24%。所以通过对比实验④和实验⑧,可以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24%的NaCl溶液的融冰效率高于24%的CaCl2溶液的”。故填:④⑧。
(7)通过(4)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NaCl溶液的浓度越大,融冰效率越高。而实验⑤~⑧中,加入NaCl溶液的质量分别为6g、4g、2g、0g,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分别为2g、4g、6g、8g;此时冰融化所得水的质量分别为:12.84g、11.54g、9.97g、9.52g,呈降低趋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也可能是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所以,不能得到结论“CaCl2溶液的浓度越大,其融冰效率越低”。故填:⑤~⑧中,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可能会导致融冰效率降低。
2、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温度 不同 温度 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不相等
【详解】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由30℃时,5mL蒸馏水中溶解的KNO3、Ca(OH)2质量相同,说明在温度相同、溶剂的量、溶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填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实验结论第一空故填温度;第二空故填不同;
(2)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和质量必须相同,要改变的因素故填温度;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故填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和质量;由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相等,实验结论故填不相等。
3、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都是易溶物质 1:3 降温结晶 取6g固体放入10mL60℃水中,充分搅拌后,固体有剩余的是氯化钠,固体没有剩余的是亚硝酸钠 +1 5500 CDEF
【详解】
(1)①由图可知,KNO3和NaNO2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都是易溶物质,故填: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都是易溶物质;
②25%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是25:75=1:3,故填:1:3;
③利用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硝酸钾固体,从而提纯氯化钠,故填:降温结晶;
④区分的方法是:取6g固体放入10mL60℃水中,充分搅拌后,固体有剩余的是氯化钠,固体没有剩余的是亚硝酸钠,故填:取6g固体放入10mL60℃水中,充分搅拌后,固体有剩余的是氯化钠,固体没有剩余的是亚硝酸钠;
(2)①次氯酸钠中钠元素为+1价,氯元素为x,氧元素为-2价,则(-1)×1+(-2)×1+x×1=0,x=+1,故填:+1;
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x=5500,则需加水的质量为5500g,故填5500;次氯酸钠(NaC1O)能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HC1O)和一种热稳定性较强的盐,化学方程式是:
2NaClO+CO2+H2O=2HClO+Na2CO3,故填:2NaClO+CO2+H2O=2HClO+Na2CO3;
②A、75%的酒精溶液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故A错误;
B、防疫期间,医用酒精是紧缺货,家中不应大量囤积医用酒精备用,故B错误;
C、酒精易挥发,每次取用后,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故C正确;
D、酒精易燃,不要放在窗台、空调口、烟灰缸等热源环境周围,故D正确;
E、酒精易燃易挥发,喷洒过程中和喷洒后的1小时内,喷洒场所严禁吸烟、生火,故E正确;
F、酒精不可食用,故D错误;
故选:CDEF
4、紫(紫红、红) 无 紫红 微 碘的汽油溶液 强 不分层 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详解】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形成的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紫红、红)色;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液体分层,由于高锰酸钾溶液的密度比汽油的密度大,因此上层为汽油,汽油是无色液体,下层为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溶液是紫红色的,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3)由图2所示的现象可知:一小粒碘不能完全溶解在5mL水中,说明了碘微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是碘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的,溶液名称是碘的汽油溶液,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
(5)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不分层,这是因为酒精能和水互溶;
(6)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与水不互溶;②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5、分解反应 观察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自然分解的速率 1、3、4 过氧化氢分解放热,使烧杯中的水蒸发速率加快 AD 5%
【详解】
(1)过氧化氢的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2)为证明MnO2和CuSO4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应增加的对比实验是观察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自然分解的速率。
(3)能证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影响其分解速率,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所以是实验1、3、4。
(4)烧杯内出现大量白雾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放热,使烧杯中的水蒸发速率加快。
(5)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立即冒大量气泡,烧杯内有少量白雾出现,而10%和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大量白雾,会使制得的氧气中混有大量水蒸气,故实验室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来完成木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AD。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68g+2g﹣68.4g=1.6g
设产生1.6g氧气需要H2O2的质量为x
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