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课堂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李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虽然为虎作伥,但也要防养虎自啮。( )
解析:“养虎自啮”指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啮,咬。符合语意。
√
②张主任说:“这次失败不算什么,只要我们不丧失信心,找出问题,补苴罅漏,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解析:“补苴罅漏”指弥补文章、理论等的缺漏,也泛指弥补事物的缺陷。补苴(jū),补缀;罅,缝隙。使用正确。
√
③《树和天空》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两节,几十个字,却有闳意眇指,足以看出诗人艺术表现手法的高超( )
解析:“闳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通“妙”,精微,微妙。符合句意。
④三月里的金谷园正是橙黄橘绿时,柳绿桃红,百花争艳。我热烈欢迎各位老同学来此欣赏醉人的美景。( )
解析:“橙黄橘绿”指橙子黄熟,橘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句子指的是春天。使用错误。
×
√
⑤他的这件木雕作品,布局合理,不蔓不枝,疏密有致,刀法细腻,确实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
解析:“不蔓不枝”原指莲茎不分枝杈。现形容文章等简洁。使用对象错误。
⑥在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今天,总有一些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麋沸蚁动,寻找机会企图破坏这大好局面( )
解析: “麋沸蚁动”比喻社会秩序很乱。望文生义。
×
×
⑦公安人员在迷离的案情中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最后顺蔓摸瓜,抓获了犯罪分子。( )
解析:“顺蔓摸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追根到底。同“顺藤摸瓜”。使用恰当。
⑧她刚离开家的那几年,家人还能偶尔收到她的来信,后来逐渐鱼沉雁渺,家人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任何信息。( )
解析:“鱼沉雁渺”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符合句意。
√
√
2.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尽管她知道自己当年对弟弟的一番劝导是 _________(枉然/ 徒然)的,但她坚信弟弟终有一天会理解她的苦心。
②我们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从中 _________ (汲取/ 吸取))精神力量。
③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他___________(别具匠心/ 不落窠臼),将王羲之的行楷笔法与张旭的狂草笔法结合起来,令人眼前一亮。
④走进他的个人藏宝馆,只见古籍、古画、瓷器等各种宝物如___________ (浩如烟海/ 恒河沙数),令人惊奇。
⑤教授问:“你也愿意报考我的研究生吗?”他没想到教授问这个问题,一时___________(目瞪口呆/ 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徒然
汲取
别具匠心
恒河沙数
瞠目结舌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静立,深情守望着林子中琅琅读书的少年。
B. 雪花在天空中快乐地跳着舞蹈来到这个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C. 石老人如同一个有了生命的雕像,在海中一站就是千年,见证了这世事的沧桑。
D.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答案:C 解析: C 项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余三项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 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 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 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答案: C 解析:A. 成分赘余,删去“变成为了”中的“为”;B. 成分残缺, “领
域”后缺少“见证”的宾语;D. 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移至“书院的教育”之后。
5.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言内之意,而且要品言外之意。体味下列诗词句中各意象的暗含之意,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不舍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悲凉
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亲念友
④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凄苦
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答案: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忧愁凄苦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离别不舍 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④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悲凉 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亲念友
解析: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① 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梧桐” “细雨”“黄昏”均有忧愁凄苦之意;② 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 “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折柳枝送别,含有挽留、不舍之意;③ 出自
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雪中绽放,是圣洁坚贞的化身;④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杜鹃”啼血, “猿”声凄厉,充满怨恨悲凉之情;⑤ 出自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大雁南飞,鸿雁传书,“雁”是思亲念友的寄托。
6.高二(1)班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诗歌朗诵系列比赛活动。每期活动围绕一个人物展开。如果你是其中一期的节目主持人,请选择以下四个人物中你认为符合本期主题的一个人物,在开场白中进行介绍。
要求:(1)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100 字以内。
屈原 白居易 辛弃疾 李清照
(1)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2)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引用、排比 (2)她有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调皮活泼,也有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含蓄,还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大气,她就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号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
解析:题中给出四个人物,做介绍时应该在活动主题的范围内结合每个人物的特点。特点可以抓住诗歌方面的艺术风格、取得的成就,或是其精神品质、代表诗作、诗句等。因为介绍的是人物,可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反问、衬托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你潇洒如诗 / 我深情吟咏 / 苏轼的豪 / 辛弃疾的放 / 都在你的激越旋律中穿越时空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方法是先找出例句的句式特征,再仿照例句句式造句。如果要求与例句构成排比或其他意义相关的一段话,则要注意仿句与例句之间的意义联系。题目要求为“这首诗歌”续写,可见陈述的对象还是“墨香”。从“墨香”一词中可以感知后面要写的是文人的“傲骨”让我“沉醉”,仿写时也要注意这种隐性的要求。
7.仿照下面的诗句,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
墨 香
你香醇如酒 / 我沉醉不归 / 屈原的傲 / 文天祥的骨 /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