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
这里的石林斗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 ),或如猛qín( )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3分)
憨态可jū( ) 猛qín( )展翅 婀( )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的“楚楚”的意思是 。(2分)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 、 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B.贝聿铭年轻时就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C.叫一个堂堂的大学生写个什么报告、总结的,那简直是白驹过隙,易如反掌。
D.老刘同志满怀激情,焚膏继晷,历时五年,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小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的本质。
B.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地区一记响亮的耳光。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他这个人太果断,什么事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4、下列各项语句与作品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B.李逵见了,惶恐满面,便道:“哥哥休怪!铁牛闲常只是赌直。”——《水浒传》
C.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道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还值得耽误到这会子!”——《红楼梦》
D.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儒林外史》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2008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觉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同学说:“对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3分)
6、默写。(7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 ??????,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4)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最能体现诗人闲适、悠然的两句诗是: ,
。
(5)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用《水调歌头·中秋》中的句子回答)
二、阅读理解
(一)、古诗词赏析。(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8.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 (2)连月不开 ( )
(3)薄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景明(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1.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12.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
(三)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10分)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伤感。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是,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你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做品保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选自《杂文报》
13.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中加点的“嗫嚅”一词(2分)
14.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
15.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什么含义(2分)
1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你认为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四)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8分)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有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20.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21.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2分)
三、任选一题作文。(50分)(1)题目:怀念_______的日子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记者问:你最想和哪个后卫合作? 姚明说: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有时候你不能挑你希望的东西,你得去适应你自己可以拥有的东西。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1)掬 禽 ē (2) 印衬 映衬 (3)尽 娇柔,秀美 (4)排比、比喻
2、C
3、B
4、D
5、(1)是否要保护方言,同学们看法不一。(2分)
(2)示例一: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示例二:应该保护方言。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示例三: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实例四: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摒弃方言可以消除寓言隔阂,更好促进各地区的交流。(看法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6、默写,答案略
二、
7.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8.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9.(4分)(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各1分)
10.(4分)(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2分)
11.(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12.(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13、“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14、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15、标题形象生动,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16、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17、首先是他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其次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
18、春节需要创新。
19、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20、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21、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