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报载:一位游客在饱览了三秦风光之后,问道:“司马迁在此苦修《史记》而名传千古,为什么在西安却见不到他的塑像?”不料有个领导语出惊人:“司马迁算老几?比照现在的干部体制,他充其量相当于副厅级,俺三秦大地地下歇着13个朝代72个皇帝老子,都轮不到挨个塑像呢!”交友习语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结交的朋友
竹马之交:幼年之交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 朋友
肺腑知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 记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 表8 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自主学习:
1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2文章一、二段交待了什么,有何作用?检查预习 廉颇( )( ) 蔺相如 ( )
遗赵王书( ) 奉璧往使 ( )
礼节甚倨( ) 持其璧睨柱( )
诈详( )( ) 使其从者衣褐( )( )
汤镬( ) 渑池( )
击缶 ( ) 叱之( )
左右皆靡( ) 秦王不怿( )
避匿( ) 刎颈之交( )( )
大王见臣列观( )召有司案图( )
舍相如广成传( )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廉颇(lián)(pō ) 蔺相如(lìn)
遗赵王书(wèi ) 奉璧往使(pěng )
礼节甚倨(jù) 持其璧睨柱(nì )
诈详(zhà )(yáng 使其从者衣褐(yì)
( hè ) 汤镬(huò )
渑池( miǎn ) 击缶(fǒu)
叱之(chì ) 左右皆靡( mǐ )
秦王不怿(yì ) 避匿(nì )
刎颈之交( wěn )(jǐng )
大王见臣列观( guàn )召有司案图(àn )
舍相如广成传( zhuàn )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1.缪贤
2.肉袒负荆
3.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4.列观
5.礼节甚倨
6.睨柱 mi à o 姓氏 tǎn jù 傲慢 nì斜看 guàn 建筑物的一种 fǒu 同“否” 缪公
汤镬
盆缻
渑池
左右皆靡
不怿 mù 同“穆” 即秦穆公huò 古代煮食物的大锅 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miǎn mǐ退却 yì 高兴
避匿
相如虽驽
舍相如广成传
nì 躲藏 nú 愚劣、无能 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文章思路
[明确]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 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 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 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线的词。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3.取阳晋,拜为上卿,
4.以勇气闻于诸侯
一、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缪贤舍人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廉 颇人物简介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文章开头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为什么详略各异?一、人物简介(第一自然段)
出场身份:一贵一贱
课文介绍:一详一略 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又为后文作了铺垫。
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1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缪贤凭什么推荐他?这样写有何好处?2蔺相如对此事有何决策?你如何评价他的决策呢? 阅读2-3节,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加线的词句
1、使人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欲予秦,恐不可得,徒见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应为: 求可使报秦人。被动名,白白地被欺骗;
1、王问:“何以知之?”
2、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幸: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知之。省略句,省主语。1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 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3、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是通过缪贤的介绍出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2蔺相如对此事有何决策?你如何评价他的决策呢?予璧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臣请完璧归赵结语:
完璧归赵成就了一段外交史上的传奇,也成就了蔺相如这一春秋战国时的草根英雄,那么英雄人物到底是怎样完胜此次外交上无硝烟的战争的呢?第二课时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年的历史。分------、 ------、------、-------,-------,共------篇.课堂检测 1课堂检测 2翻译句子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
翻译句子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能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
课堂检测 3翻译句子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译文:
翻译句子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译文:城不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自主学习:
熟读文章6--13自然段“完璧归赵”的故事。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2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3你对文中内容有何疑惑?阅读第6--13段,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加线的部分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璧有瑕,请指示王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4、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2、舍相如广成传
3、 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从径道亡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
于是,就,副词趁机,介词通过,介词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不如因厚遇之
礼毕而归之(引见,延请)( 拉 )(牵,拉,引申为掉转)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合作探究:
1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2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秦国不合礼数: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璧,秦并未占便宜,谈不上胜利,用不着欢呼。
秦王表现出对赵使者的轻慢无礼,不尊重外臣,因此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
设计智取: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誓死捍卫: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深入探讨:
1“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中的“嘻”是何意,你如何看待秦王与诸大臣之间的这个反应?
完璧归赵我最欣赏 的 品质。这种品质在 (细节)中得以很好的表现。分析……课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