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综历史考前必备知识点及方法总结
24-27中国古代史
24题考题范围:先秦史主要知识点包括: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及周朝礼乐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体现文化传承,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对王位的影响2019年全国一卷有所涉及(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周朝11代12位王反映出);分封制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课内,课外也有大量涉及比如周天子派同姓王到边缘地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的认同;分封制逐渐完善的过程材料也会有所涉及,分封制下较大的诸侯王统治区内的高级官员由周天子任命就蕴含了中央集权的色彩。先秦的科技成就(主要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2018年全国一卷把《墨子》中的科技成就与墨家的代表阶级相结合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春秋战国思想内容及相通之处,儒家思想是高考的重点,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思想吸取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及人性论问题,孟子和荀子关注的是统治阶级如何施政的问题,关于人性论问题有进一步的发展。总体上来说中国早期的思想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包括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逐渐形成及生产力的变革铁犁牛耕的出现,及小农经济的特点)
25题考题范围:秦汉史主要知识点包括郡县制、郡国并行(2017年全国一卷25题已考过涉及西汉的内忧与边患,汉武帝时期内忧与边患问题已比较严重,解决内忧为解决边患奠定了基础);秦朝官僚体制的形成;汉承秦制(文化传承),汉朝的专卖政策、董仲舒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及内外朝、察举制度;汉初的无为而治促进了汉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17年3卷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业、手工业、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致富)
26题唐宋史主要考点:唐朝三省六部体制、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盛衰(2018年1卷涉及了藩镇割据由于上供的较多,从总体上来看安史之乱后仍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但由此而走向衰落。)理学的背景及魏晋至隋唐儒释道发展演变(魏晋时期三教归一,对儒学地位影响并不大,隋唐之后逐渐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冲击了汉朝时期确立的独尊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李渊把道教排在第一及武则天把佛教排在第一。唐朝后期的韩愈开始复兴儒学但由于时局因素并未成功,到了宋朝程朱继续复兴儒学形成理学,并在南宋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借鉴了道家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但由于理的含义是三纲五常因此理学属于唯心主义,而道家思想属于唯物主义在考试当中学生不需要区分程朱内部及陆王内部的不同,程朱与陆王间的不同需要掌握,主要在于认识论不同朱熹格物致知属客观唯心,而陆王不格物仅致良知属于主观唯心,并且陆王重知不重行;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期间选官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及逐渐转变。
宋朝史: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使得阶级流动性增强,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抑兼并)
27题元明清主要考点:元朝政治统治(行省制特点:犬牙交错打破依山川河流分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及行省内部的文化交流,行省权力的扩大提高了地方的积极性;宣政院的设置;中书省所辖范围;。明清主要考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长途贩运、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出题的几率极小);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代表了时代的新生但不占主流(李贽反权威的思想,黄宗羲反思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但其民主的形式是恢复宰相制度与公其是非于学校而非真正的主权在民。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及风俗教化对社会的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王夫之唯物思想及辨证法主要在哲学领域)
古代史经济方面的主要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大都抑制兼并比如北魏至唐中期以前的均田制;唐中后期至宋实行不抑制兼并主要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大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主要考点精耕细作)与庄园经济(主要考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减弱,闭门成市);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主要考明朝以来白银的流通;明清以来的人地矛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史;明清以后(农业、手工业领域)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常考“驰禁”,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的主观动机是防止内外势力勾结威胁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及中国与世界潮流的接轨。
28-30中国近代史
(复习时把必修一与必修三对应复习,必修一主讲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必修三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觉醒)
28、晚清史1840——1912年必出 主要涉及晚清的近代化包括思想的变化比如朝贡贸易、天朝上国及闭关锁国政策的转变,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渐瓦解,传统抑商政策的转变(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民用工业的官督商办及甲午战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洋务运动军用工业资金问题的解决方式分为地方协造(课外涉及)与创办民用工业(课内涉及),民用工业的作用有四方面(解决军用工业资金问题、为民企的产生奠基、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而外交的近代化也是主要考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包括中国的思想与政治,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充分体现了其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政府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而甲午战败则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晚清的三次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1901——1911年);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外交、军事、教育)及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的关系。
29、主要考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史主要涉及考点辛亥革命: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及慈禧西逃的经历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现;维新变法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使得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同盟会成立与1904年清末新政的虚伪形成鲜明的对比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而四川的保路运动(中国铁路所有权比较复杂包括列强修筑的政府及民族资本家修筑的,而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要没收民族资本家修筑的铁路进而引发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
过程分析:
从其参加者来看,包括新军(清政府的军队)、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成分复杂为后期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列强集军于武汉江面,革命军面临强大的压力列强已看出清政府无法统治中国便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
速度分析: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结果:结束帝制;南北议和(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共和观念比民主观念更深入人心(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来看)
新文化运动(1915——1917——1919)
原因简单了解,重点掌握过程民主与科学的内涵,民主指民主的政治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民主的思想;科学指的是科学的精神与法则;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即白话文运动而鲁迅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反封;
意义:知识分子受到了洗礼,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局限性:激进主义的色彩影响到了五四运动火烧曹家院,说明爱国主义应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进行。
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原因分为内因:新文化引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外因: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合理要求的拒绝与苏俄主动提出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涉及几率较小。1921——1923中共三次会议的召开及会议内容的变化(反资产阶级,工运;双反;提出与国民党合作;中共一步步走向成熟);
1924-1927两党合作展开北伐,又称国民大革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客观上使中共处于被动地位,两党合作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又是三大政策即联俄(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干涉)、联共、扶助农工。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开始北伐,在工农运动的配合下北伐军顺利地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别于1927年4月12和7月15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北伐的停止,北方的张作霖仍然存在直到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于1928年底宣布东北遵守三民主义,史称东北易帜。至此蒋介石从形式上基本上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宁汉合流后,汪精卫也服从蒋介石的统治)
30、1927——1937 中共力量发展壮大及革命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1927——1930年;
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在南昌的防守薄弱而取得成功,成功后中共选择南下重整北伐(已经有左倾的倾向),南下途中遭国民党的包围兵分两路一路辗转湘南一路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结合(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下了最早的基础);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主要内容:纠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秋季起义;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进入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此时城市中心论仍占主导,到1930年夏敌后根据地数量发展到十几个军队达到十万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由于中共力量的壮大1930年10月国民党开始对中共发动围剿,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由此展开,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民党一边利用国际关系向日本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派部分军队到东北,这一举措在客观上减轻了中共的压力,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北上的国民党并未抵挡住日本的侵华,1933年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共再次反动围剿,由于左倾错误及毛泽东领导权的被剥夺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主力中共于1934年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关于党内问题的遵义会议主要内容是纠左,确毛。一次是关于民族问题的瓦窑堡会议主要内容是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于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揭开了两党合作的序幕,张学良为此付出了软禁的代价,体现了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1931——1935年主要涉及两党的围剿与反围剿及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
1935——1937主要涉及全民抗战路线的逐步形成;
抗日战争 1931-1937属于局部抗战阶段,1937-1945属于统一战线指导下全民抗战阶段1937-1938年10月属于防御阶段此时国民党是主战场1938年10月——1945年8月敌后战场属主战场,美苏对中国的支援加速了反攻阶段的到来。
防御阶段国民党抗战以多胜少,并取得了部分战役的胜利。淞沪会战虽失败但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包括时间及空间的),也为企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中国以不计较一城之得失的作战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中日两国于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前期国民党损失较大,1938年10分以后国民党抗战进入消极阶段。
1937——1945年抗战的过程及国民党态度的转变但统一战线仍然存在,1940年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及中共作战方式的灵活性。百团大战的作用:鼓舞了士气,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中共的力量为1941年国民党发动反共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1941年美苏参战对二战进程的推动及1945年对在中国的日军出兵;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在国际战场上的贡献(如远征军入缅甸)。
中国现代史31
主要涉及4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53——56的一化三改,三大改造有力的配合了一五计划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受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影响(必修二赫鲁晓夫的改革所涉及),1956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56-66年中国进入经济建设的探索阶段,58-60-62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年的经济困难及59年中央上层部分领导对问题的察觉和经济困难时期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6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78-92年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展开,共同特点是扩大自主权提高积极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家庭联产整包责任制的逐步展开人民公社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1983年取消了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改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各阶层的积极性(包括领导管理阶层与普通工人)92年——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2001年中国入世。
其次是中国两个时期外交政策的逐渐转变及外交的务实化(2018年已考过)1949——1956一边倒,58-60年代中国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最为艰难的时刻即反美反苏,主要和第三世界进行交往;1971年—1979年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不结盟与反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最后现代中国的民主(政协、人大的广泛性;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78年后的基层民主建设与法治的完善。)
32-35题世界史
32题、世界古代史主要涉及必修一第二单元雅典的民主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工商业的发展,小国寡民,城邦的含义,公民的概念,社会矛盾的激化。三次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财产划分等级,陶片放逐法,抽签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城邦至上的理念)罗马法主要涉及公民法(《十二铜表法》的背景、意义)及万民法的背景,逐渐形成过程;罗马法的意义;罗马法主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出题,广义的罗马法主要紧贴材料选,狭义的罗马法主要紧贴所学知识;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与帝国时期的万民法,公民法重点讲述的是《十二铜表法》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习惯法的某些局限性(自由受限、残暴行、等级性、私有财产至上),公民法注重程序与形式;帝国时期的万民法产生的背景(罗马疆域扩大引发了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经济、政治纠纷),在万民法未形成之前皇帝的赦令及法学家的著作都具有法律效力,体现了其灵活性;还通过授予外省上层人以公民权的形式解决罗马的问题。3世纪万民法产生适用范围是保护罗马境内的自由民,罗马法保护的人群越来越广泛。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整编了《罗马法大全》,使罗马法走向体系化。
必修三人文主义的起源主要考察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出现的背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民参政积极性高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人文主义的内涵各自的主张: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对人的感性认识,由于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个人主义,导致道德沦丧。苏格拉底为了挽救城邦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类引向了理性的道路,使哲学成为了一门正真研究人的学问。美德即知识口号的提出带有局限性,苏格拉底重视教育。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彻底失望,为了构建美好的政治提出《理想国》主张各司其职贤人执政,这与启蒙运动构建美好未来蓝图从形式上看有相似之处,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人文学派的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但不占主流,遭到主流神学思想的排斥。
33、34大国史分为一级考点大国史:美国、苏联、英国;二级考点大国史:法国、德国、日本
美国史主要涉及:联邦政府的确立(北美的独立战争1776-1781打败英国-1783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1787年宪法》体现的共和、分权制衡、联邦制及国会两院议员分配体现出的妥协原则,1783-1787年间地方与中央以及大小州之间的妥协为《1787年宪法的颁布奠定了基础),联邦制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外知识主要涉及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南北战争,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二次工业革命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必修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胡佛局部干预反危机失败为罗斯福全面干预提供借鉴及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及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涉及的范围广干预的力度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盛行,福利政策的盛行及利弊;70年代的经济危机及经济政策的调整;90年代的“新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苏联史:必修一俄国的十月革命
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俄国已经展开二次工业革命具备了帝国主义的某些特征但其实力仍比较弱,一战节节失利激化了国内矛盾。)过程:二月革命反沙皇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四月提纲》主张和平夺权,七月流血和平夺权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结束。十月革命现曙光。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颁布《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满足了人们关于土地面包及和平的需要。沙皇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主要关于战争及土地与和平的态度课外会有所涉及。必修二苏联的经济政策列宁时期的两大政策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财产国有主要服务于国内战争,1921——1924年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1925——1928——19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期,25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提出一五计划,由于缺乏资金1929年提出农业集体化逐渐解决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由于新经济政策不能满足工业化资金的需要,因此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苏联的农业发展设服务于工业建设,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机会,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经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后苏联三次改革重心复习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由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影响较大尤其是前期让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战后又实现了与美国的抗衡导致战后改革困难重重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英国史: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过程: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9年的《权利法案》及对国王权力的逐步限制,直到19世纪中期国王才真正处于虚君状态,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过程,及民主权利的扩大化比如1832年的议会改革。英国的政治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权利,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一步步限制王权,比如国王的财政权与立法权通过《权利法案》逐渐被议会取代,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大权。1721年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的出现开创了责任制内阁,国王的行政权逐渐被首相取代,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大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大臣集体负责。当议会与首相产生矛盾时首相必须辞职,18世纪末小皮特出任首相期间开创了首相解散议会的先例,随后两个部门一旦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必须有一个退去。
必修二主要涉及殖民掠夺与殖民扩张2019年全国一卷选择题有所涉及,需要简单了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地范围及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原因:制度、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瓦特改良蒸汽机出现的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的变化,组织形式的变化,阶级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环境污染)
法国史:必修一1789-1875年艰难曲折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包括巴黎公社主要涉及巴黎公社政权的特点: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民主、公仆的精神;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及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影响不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必修二欧共体到欧盟;必修三启蒙运动主要涉及考点原因尤其是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过程英国——法国(高潮)——德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对欧洲的和对世界的)
35、全球化/整体史观主要涉及三本必修的最后一单元。必修一主要涉及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目前为止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因此中国必需努力成为其中的一极以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必修二最后一单元区域化到全球化包括布雷顿森立体系。60-70年代第三世界的崛起也成为最近几年的高频考点比如2018年全国一卷35题2016全国一卷34题;旧的政治经济格局受到冲击也是重要考察理念之一。必修三主要涉及西方的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以及西方的文学与美术派别,主要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绘画)、现代主义。必修三的这些内容可以放到高考前夕重点复习一下,属于碰运气的题而非高频率试题。
重要时间段的知识点
1、1927——1937年间中国史主要讲述了两党的关系重心复习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1931——1933年为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抵制;美国主要讲述了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苏联主要讲述了两个五年计划;
2、清政府艰难的近代化主要包括必修一与必修三国人传统思想的转变(包括天朝上国、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必修二主要从经济上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化包括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小农经济前期的抵制作用,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主要考点是民用工业及教育、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及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19世纪60年代直到1937年整体上曾发展趋势,37年直49年呈衰落趋势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是主要的考点主要涉及日本的侵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及官僚资本的挤压。晚清史是必考点至少涉及一个因此同学们一定把本版块的知识点彻底的弄明白。
3、抗日战争1931-137-1938、10-1940-1941-1945分别讲述局部抗战到全民抗战,抗战的相持阶段,百团大战,美苏的参战及战争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对抗战的影响;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国际)
4、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及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78——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6、法国史(大国史知识点已有介绍)
选择题做题方法总结:高考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呈现多样化趋势:史料为主、图片信息与计量史学相结合。史料型的选择题抓时间贴材料考虑所学知识逐个排除;图片信息题要认真从图片当中获取信息;计量史学要找数字变化点再看变化点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选择题对A选项不是很有把握的一定要看完四个选项再分析一边A选项的表述;
要学会运用大胆排除法在考试当中至少可以多做对一个选择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