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文言文二则 教学简案+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课文言文二则 教学简案+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6 18: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课文言文二则 学习任务单
14.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学弈》+《纪昌学射》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
2.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3.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
1.视频播放《孟母三迁》边看边想:这个故事讲谁的?
2.谁来介绍孟子的生平?(课前预习单一的第四点)
3.揭题、释题(学弈:学习下棋)
二、检查预习单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课文,检查预习单的第1、2题。相机指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练习朗读,展示读,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预习单第3题,特别是不懂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学习看能不能解决。
3.检查:学生按课文逐句说意思。(相机出示课文中没有加注释的关键词:善、使、诲、俱)
4.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三、研读探究,领悟方法
1.自主完成学习单活动二的任务。
2.学生汇报。
3.领悟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找出这个观点的依据“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源弓缴而射之。”
(3)明白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学法迁移,拓展阅读
1.自主完成学习单活动三的任务。
2.学生汇报。
3.总结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字。
2.范写,学生练习
3.展示,评价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学弈》
2.背诵《学弈》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学习之理
贵在专心
三心二意——失败
《学弈》学习活动单
活动一:课前预习
1.我读了( )次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尝试用“/”给古文划节奏。
2.我用 方法学会了“援”和“俱”,用 方法学会了“弗”。
3.尝试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意思,不懂的用O做记号。
4.搜集孟子的资料。
活动二:
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并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找出相关的句子。
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2.他教授的两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样吗?
3.这是智力因素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活动三:
1.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纪昌学射》。
2.纪昌最后学会射箭了吗?从哪看出来?
3.从哪里看出纪昌掌握射箭技巧了?从哪看出来?
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日近长安远》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辩”,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
2.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3.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
2.谁来介绍孔子的生平?(课前预习单一的第四点)
3.引: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揭题、释题(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
二、检查预习单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课文,检查预习单的第1、2题。相机指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练习朗读,展示读,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预习单第3题,特别是不懂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学习看能不能解决。
3.检查:学生按课文逐句说意思。(相机出示课文中没有加注释的关键词:故、去、初、为、决)
三、研读探究,领悟方法
1.自主完成学习单活动二的任务。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孔子最后判断出谁对谁错了呢?从哪看出来?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地告诉他们不能判断。孔子能这样做说明什么?(他诚实,实事求是)
5.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结合预习单第5小题)从两个小孩的争论中,你发现了什么?(他们爱观察、勤于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结论不一样。) 学法迁移,拓展阅读
1.自主完成学习单活动三的任务。
2.学生汇报。
3.总结
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两小儿辩日》讲给家人听。
2.背诵《两小儿辩日》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近者大 远者小
善于观察
晨————午 大胆质疑
远者凉 近者热
《两小儿辩日》学习活动单
活动一:课前预习
1.我读了( )次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尝试用“/”给古文划节奏。
2.我用 方法学会了“辩”。
3.尝试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意思,不懂的用O做记号。
4.搜集孔子的资料。
5.搜集有关太阳离地球远近的资料。
活动二: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划出句子,完成表格。
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活动三:
1.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想一想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并完成表格。
问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观点
依据
2.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