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二、教学内容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 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下面的问题补充完整,在列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小明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 (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 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出示例题,学生齐读例题,动脑思考这两人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找学生上台演示。
根据学生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 :(1)出发地点 两地
(2)出发时间 同时
(3)运动方向 相向
(4)运动结果 相遇
师: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相遇问题,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继续出示例题
于亮和许芳从各自家中同时出发去公园,相向而行,于亮每分钟行50米,许芳每分钟行40米,3分钟后在公园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A.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B.老师拍照展示两位同学的做题过程。
①请马煜凯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3,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3? 师:经过3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3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刘思颉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汇报)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于亮和许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课内检测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甲每分钟走65米,乙每分钟走70米。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65+70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65+70)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4 )个(65+70)米。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请两名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决。并请上黑板的两位同学说说做题过程。)
3. 甲轧路机每小时能完成150㎡路面的碾压任务,乙轧路机每小时180㎡路面的碾压任务。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做,集体汇报)
4.货车和客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2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求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本道题,是一道奥数题,要想求出两地的路程,必须要知道相遇的时间。而本题的重点是学生要理解两车各自行驶的路程、路程差、速度差。从而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难点是学生对路程差为什么是36千米,能难理解,这也是本道题的突破点。)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