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6.强项令)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6.强项令)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4 12: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6.强项令)
优化题型训练
知识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因匿主家( ) 驻车叩马( )
叱奴下车( ) 欲杀之( )
臧亡匿死( ) 袍鼓不鸣(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nì kòu chì chuí cáng fú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1)后特征为洛阳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得自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何以理天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手据地,终不肯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搏击豪强,莫不震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别征召。 (2)不用等待,用不着。(3)凭什么。(4)按着、撑着地。 (5)指仗势横行不法的人。
3.在句中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用法。21世纪教育网
(1)驻车叩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臧亡匿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驻,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使……停留”讲。 (2)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词用作状语,当“用鞭子”讲。 (3)“亡”和“死”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当“逃亡犯”、“死刑犯”讲。
4.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主即还宫诉帝:(2)使宣叩头谢主
答案:(1)诉,告状;今义当“告诉”讲。 (2)谢,谢罪,认错;今义当“感谢”讲。
5.从下列两组加点的虚词中,各选出两个意义或用法相同的项。
(1)A.而以奴骖乘 B.以刀画地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船载以人 E.宣悉以班诸吏 F.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1世纪教育网
(2)A.大言数主之失 B.因格杀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答案:(1)EF (2)AD 21世纪教育网
导解:(1)中“以为神”,即“以之为神”,把它当做神。“以班诸吏”即“以之班诸吏”,把它分给手下众官吏。(2)中AD两项中的“之”都为结构助词“的”。
6.填空。
《强项令》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朝宋史学家__________。文中董宣是个__________形象。
答案:后汉书·酷吏传 南 范晔 酷吏
阅读理解欣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日:“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
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日:“袍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何以理天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帝令小黄门持之,(小黄门)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 )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9.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C.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D.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10.这段文字涉及到几个人物 主要人物是谁 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能否写出选文所记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当汉光武帝要鞭杀董宣时,董宣据理力争,使光武帝改变了杀他的态度。
B.董宣死时,尸体被布覆盖,家里只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可见其一生为官清廉。
C.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但公主深明大义,主动交出家奴,让董宣去正法。
D.面对光武帝的威严,董宣态度发生了变化,最后还是向公主叩头谢罪。
答案:7.(1)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2)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8.帝 小黄门
9.D 导解:A项中的“特征”古义为特例征召,今义是特点的意思;B项中“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儿女,今义是指有夫之妇;C项中“布衣”的古义是指平民百姓,今义指用布做的衣服;D项中“廉洁”古今意义均指品德高尚。
10.董宣、家奴、公主、汉光武帝、小黄门 主要人物:董宣特点: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11.起因:湖阳公主家奴杀了人,躲人公主家中,官吏无法逮他。发展:董宣拦车,当场处死杀人的家奴。 高潮:皇帝强迫董宣向公主磕头认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皇帝被董宣的行为打动,放了董宣。
12.C D 导解: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课外阅读
(南通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 ”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上日:“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日:“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日:“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2)诸将亡者以十数( )
(3)王必欲长王汉中( )
(4)上许之(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16.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1)估计 (2)计数(计算) (3)为王(称王) (4)答应21世纪教育网
14.(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15.D 导解:刘邦是王,而萧何是军师、丞相。
16.(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奇才。到了南郑之后,各将士在行程中逃跑了几十个人,韩信考虑到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对汉王说了,汉王却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让汉王知晓,亲自去追。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拜见汉王。汉王刘邦又生气又高兴,大骂萧何说:“你逃跑了,是为什么呢 ”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罢了。”汉王说:“你追的是谁 ”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他道:“逃跑的将士有几十人,你都不追;你追韩信是骗我吧!”萧何说:“各将士容易得到罢了;至于韩信,全国没有比得上的,您一定打算长久地在汉中称王,没有韩信也无不可;您要打算争得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打算向东进军,怎么能总长居此地呢!”萧何说:“您打算向东进军,能重用韩信,他就能留下来;不能重用,最终还会逃走。”汉王说:“我看在您的面子上,任用他为将军。”萧何说:“即使作为将军,他一定也不会留下来。”汉王说:“任用他为大将。”萧何说:“很好!”于是汉王打算召韩信来拜。萧何说:“您向来待人怠慢而不讲礼节,现在拜大将如同呼唤小孩子,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您要拜他为将,(就)选好日子,做好斋戒,设置坛场,准备好礼品,才可以。”汉王答应了。各将士都很高兴,人人都认为自己会被封为大将。等到拜大将,竟是韩信,全军都震惊了。
表达交流拓展
17.假如董宣在抓住湖阳公主的家奴后,没有立即格杀他,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请展开想象,设计合理的情节,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文】
湖阳公主的车马来了,早就等侯在一旁的董宣手一挥“上,一切由我负责。”衙役们一拥而上挡住了去路。“公主,请下车!”公主只得下来。“董宣,胆敢拦截本公主的车马,你想干什么 ”公主呵斥道。董宣大声道:“公主,你平时飞扬跋扈,纵容家奴,致使你的家奴大白天杀人,却被你匿藏,今天,我要拿他回去,依法惩治!“你敢,难道你不想活了 ”“对,豁出这条命不要,我也要把这不法之徒绳之以法。来人,把他抓起来。”衙役们立即动手,把家奴拿下,公主气急败坏:“反了,反了,董宣,走着瞧,看我不到皇上那告你!”“公主请便。”说完,董宣押着人走了,公主也飞快地向皇宫奔去。
【点评】本情节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正面描写了董宣与湖阳公主的交锋,情节设计合理,有一定的想象力,语言符合人物身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