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7.包拯)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7.包拯)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4 12: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27.包拯)
知识积累运用
1.把加点字的字音准确无误地拼写出来。
(1)第归,杀而鬻之( )
(2)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
(3)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21世纪教育网
(4)其人遂无以对( )
(5)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21世纪教育网
(6)闻之皆惮之( )
答案:(1)yù (2)chéng (3)wèi (4)suì (5)1iǎn (6)dàn
2.辨析字音并组词。
(1)(2)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3)
答案:(1)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2) (3)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知天长县
(2)非吾子若孙也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3)第归,杀而鬻之
答案:(1)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21世纪教育网
(2)
(3) HYPERLINK " http://www.21cnjy.com" EMBED Equation.3
4.指出下面句子中虚词“以”的意义。
(1)其人遂无以对( )
(2)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
(3)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
答案:(1)来,用来 (2)把 (3)用
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____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日___________
(3)其人遂无以对___________
(4)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___________
(5)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太守,当时指知府。大都。(2)出使。对……说。(3)这,这个。回答。(4)非常。推行、施行。(5)书信。断绝
6.填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包拯》选自《___________》,作者脱脱,元代___________家。
答案:宋史·包拯传 史学
阅读理解欣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日:“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日:“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21世纪教育网
②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③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日:“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拯日:“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其人遂无以对。
④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杀而鬻之_______________
(2)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_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1)杀而鬻之_______________
(2)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_______________
9.翻译句子。
(1)第归,杀而鬻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概括第①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一句有何特点 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1)卖 (2)为什么 导解:对重点的词语,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8.(1)之,指代牛。(2)之,指代牛的主人。21世纪教育网
9.(1)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2)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别人呢
10.智断割牛舌案。
11.是判断句,用“也”来表判断,翻译时要加上“是”,本句可译为: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二)课外阅读
(乐山市中考·课改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荀攸传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颗、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⑦,收颗、攸系狱,颗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魏书》)
【注】①本文涉及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苟衢。②殆:大概,恐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1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1)董卓无道,甚于桀、纣 于:______________
(2)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以: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苟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1)介词,表比较,过。 (2)连词,来。
13.这个小吏脸色不正常,恐怕会有奸诈。导解:色,可翻译为神色、表情。奸,邪恶、狡诈。
14.苟攸是一个善于观察、有勇有谋、爱憎分明、忠君爱国、心系百姓、临危不惧的人。
【参考译文】
荀攸的字是公达。他的祖父是苟昙,为广陵太守。苟攸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等到荀昙死后,他原来的手下小吏张权请求为苟昙守墓。苟攸十三岁的时候,对此感到怀疑,对其叔父苟衢说:“这个小吏有不同寻常的脸色,大概会有奸诈。”苟衢明白过来,于是推来询问,果然是杀了人逃命的。从此荀衢认为攸是奇才。在何进执掌政权时,在国内征集了荀攸等二十多位名士。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关东起兵造反,董卓把都城迁到长安。荀攸同议郎郑泰、何颗、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划说:“董卓无道,比桀纣还厉害,天下人都怨恨他,即使有强兵可恃,实际上只是一匹夫罢了。现在应刺杀他来向老百姓道歉,这样以后占据毅、函两地,辅以皇上的命令来号令天下,这是成就霸业的大举动。"事情接近成功时被发觉了。颗、攸被关进牢狱,颗担心害怕而自杀了。荀攸吃饭说话都很自然,碰巧董卓不久死去,得以幸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表达交流拓展
15.包拯可谓封建清官的典型,中国历史上还有旅馆多清官的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请根据一个清官的事迹,编写一个历史小故事,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文】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他一生清廉刚直,用满腔热血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不少官吏为保住乌纱帽或得到升迁,都去讨好王振,当时的规矩是,凡献王振白银百两才能进见,如果能献到一千两以上,则升官有望了。
于谦非常厌恶这种贿赂求进的做法,他每次入朝奏事,从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对他说:“你虽然不去献奉金银珠宝,不去攀求权贵,总也该带些地方土产,比如线香、蘑菇、手帕之类,送送人情呀。”于谦听了,举起两只袖子,笑道:“我只带了‘两袖清风,。”他当即写诗吟到:“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阊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正是于谦清廉和高尚品质的最好写照啊!
【点评】这则小故事描写了于谦拒绝行贿求进,两袖清风,赞扬了于谦清廉刚正的品质,我们要向于谦学习,留清白在人间。文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叙事具体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