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6 22: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的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基础梳理】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________年。
(2)概况:后周大将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________大大加强。
(1)军事
①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②措施:解除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行政
①中央
a.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b.措施: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地方
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__________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
①取消________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合作探究】
1.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
(1)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政权?都城设在哪里?
(2)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了什么样的统一方针?结果怎样?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三衙只有管兵权
,发兵权则属于通常由文臣担任长官的枢密院,出征作战则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宋太祖免除高级将领军职的原因,以及他为此采取的措施。
(2)材料体现了宋太祖为分宰相权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基础梳理】
1.文臣统兵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形成: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________采取抑制武将、提升__________的政策,使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3)特点
①文官担任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②武将受到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__________,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________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局面。
3.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和社会的安定。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主管军政的枢密院和作战时的统帅,多用文官,致使宋朝的武将临事多被掣肘,很少能充分发挥才能。
——李英《中国战争通鉴》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神童诗》
(1)材料一体现了宋朝统治的什么特点?这会导致什么直接后果?
(2)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宋朝实行了什么治国政策。试评价这种政策。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基础梳理】
1.原因: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_________。与此同时,_________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1069年。
3.主要措施
(1)经济:募役法、_________、农田水利法。
(2)军事:保甲法。
4.结果
(1)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________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
(2)新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结合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此北宋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著名景点——陈桥驿。曾在此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
A.赵匡胤 B.朱温
C.黄巢 D.李渊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3.“朕(宋太祖)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句话体现出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收地方精兵归中央
C.设立枢密院主军政
D.派遣文臣任地方官
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
B.分化事权
C.科举制完善
D.重武轻文
5.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穷兵黩武,崇尚武力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6.王安石变法促成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方田均税法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宋太祖为“尽夺藩镇之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宋朝的哪一政策?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960 (2)赵匡胤 开封
2.先南后北
3.皇权 (1)②禁军将领 调动 换防
(2)①b.分化事权 多重机构 ②a.文臣 b.三年一换 通判 (3)①节度使 ②转运使
【合作探究】
1.(1)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北宋。开封。
(2)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1)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3)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2)宋太宗 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
2.(1)授官从优 (2)②文化素养 ③文治
3.政权的稳固
【合作探究】
(1)文臣统兵,担任要职,主持军务。武将受到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3)重文轻武。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文臣掌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入不敷出 土地兼并
3.(1)方田均税法
4.(1)财政收入 (2)大官僚 大地主
【合作探究】
(1)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理财。具体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回师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2.D 解析: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D 解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
4.B 解析: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宋代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在加强君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北宋行政效率的低下。故选B项。
5.D 解析:题干材料意为即使“将兵数十万”,收复幽云十六州,“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都不及“状元登第”的荣耀,可见当时北宋政府重文轻武。所以排除B项,应选D项。A、C两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并不相符,排除。
6.C 解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可知,保甲法的主要内容是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这就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所以C项正确。
7.(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
【探究归纳】
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促使皇权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导致了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等弊端的出现。
【探究归纳】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探究归纳】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无地少地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