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采花
人音版 小学五年级
采 花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百花园
四川民歌
请同学们猜猜这是我们国家哪个地区的音乐
歌曲中唱了哪些花?
桃花
石榴花
菊花
芍药
梅花
桃花
j菊花
j牡丹花
石榴
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歌曲用欢快的情绪,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
民歌: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按体裁分为号子、小调、山歌。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直接配合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抒情小曲,旋律委婉、节奏规整。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山间野外歌唱的小曲,旋律高亢、节奏自由。《采花》就属于小调。
切 分 音
切分音指的是改变乐曲中强拍上出现重音的规律,使弱拍或强拍弱部分的音,因时值延长而成为重音,这重音称为切分音。其演奏方法是从弱拍开始,并延续至下一强拍。
切分节奏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改变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而出现的节奏变化。
鱼 咬 尾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曲调流畅、舒展,弱拍起唱让歌曲更婉转。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切分音的频繁使用决定了歌曲。
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同学们 下课
谢谢大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采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的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采花歌曲中提到的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加深歌词的记忆,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学会歌曲《采花》典型节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四川民歌《绣荷包》
2.介绍西南地区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相碰撞,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今天让我们走进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省,通过学习四川民歌揭开祖国西南民族音乐的神秘面纱。
播放歌曲《采花》视频,教师解说。(刚才这段视频让我们热血沸腾,是的,音乐就是有这样的神奇魅力,旋律响起胜过千言万语。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相碰撞,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今天让我们走进祖国西南,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音乐文化)。
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初赏歌曲,欣赏的过程中想一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歌中唱了什么内容 (播放视频)提问学生,介绍作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口口相传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给这些内容配上曲调,就形成了民歌,这既调节了人们生产生活又帮助知识广为传播,由此可见民歌是应劳动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2、下面让我们对照着曲谱再来欣赏一遍,欣赏的时候试着给歌曲分一下乐句。(提示学生从第三段开始跟着哼唱)。学生分乐句(三个乐句重复了两句词)。
3、这首作品非常简单,词曲都短小精悍,但是短小的旋律中浓缩了中国民歌的精髓,简单的歌词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接下来让我们从曲谱入手,细品《采花》这首歌。
刚才同学们分了乐句,让我们再来演唱一遍曲谱,观察每句的尾音与下一句始音的关系。——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同学们也来用鱼咬尾的形式演唱曲谱。——(切分音的频繁使用决定了歌曲欢快活泼的,“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曲调流畅、舒展,弱拍起唱让歌曲更婉转)最后让我们完整的将曲谱演唱一遍。
唱了这么多遍曲谱同学们一定按耐不住想填上词唱一唱了,下面小组加词试着唱一唱。1-6组每组唱一段,其余同学演唱第三乐句。(教师评价)
难点解决
1、切分节奏的概念 —当弱位或弱拍上的音延续到强音的位置,改变了其原有的强弱规律。
2、切分节奏的练习
四、小结
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