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63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63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6 17: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程标准
1.认识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类型与景观特征。
2.描述上述地貌的景观特征、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喀斯特地貌
喀 斯 特 地 貌
1、概念
2、形成原理——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CaCO3+CO2+HO2
Ca(HCO3)2
(微溶于水)
含有CO2的水溶解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石芽、峰林和孤峰等地上喀斯特。
水沿地下裂隙溶蚀形成落水洞、溶洞、暗河。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路南石林
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CaCO3+CO2+HO2
Ca(HCO3)2
(微溶于水)
喀 斯 特 地 貌
2、形成原理——沉积作用
富含Ca(HCO3)2的水,由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CO2 大量逸出,导致CaCO3 沉积,形成化学沉积地貌。
Ca(HCO3)2
CaCO3 +CO2 +HO2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 HCO3) 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CO2 大量逸出,导致CaCO3 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富含CO2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在溶洞内,含Ca( HCO3) 2 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 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 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绝美贵州喀斯特——地下美景亦争奇
石钟乳、石笋、石柱三者有什么关系?
石钟乳与石笋不断发育,二者相连,形成石柱。




2.上图为云贵高原地貌形成过程图,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了石灰岩;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绝美贵州——万千流水塑岩溶
分类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沟
石芽
峰林
孤峰
溶斗
地下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钙华
1. 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石灰岩广布,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
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
峰林
溶蚀洼地
石柱
地下湖
石钟乳
落水洞
石笋
石芽
地下河
地下瀑布
溶洞
地下喀斯特
2. 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溶洞、地下河(湖)
石柱、石钟乳、石笋
地表喀斯特
峰林、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
溶蚀
溶蚀
沉积
知识小结
(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①地表地形崎岖
②土层薄,土壤贫瘠
③地表水缺乏,地下暗河发育
④植被稀少
2.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地形(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崩塌,断层);水文;土壤;植被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a.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洼地盆地和平原,土层比较深厚,可作为农业用地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b.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b.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发生
c.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沉积矿产),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c.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d.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工厂、地下仓库、地下水库(发电和灌溉)、旅游资源开发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3.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 岸 地 貌
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岸地貌
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
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
学生
除了波浪外,还有哪些侵蚀海岸?
老师
还有岩石碎块的磨蚀、海水的溶蚀作用、潮汐、洋流等侵蚀海岸。
学生
阅读教材P59,了解波浪是如何侵蚀海岸的?
老师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海蚀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离岸堤
沙嘴
海滩
沿岸流
海滩
河流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活动
冰 川 地 貌
1、冰川: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 川 地 貌
2、冰川的类型
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 川 作 用
挖蚀作用
磨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冰川的重量很大,当冰川厚度为100m时,冰床上每m2的静压力达到90t。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这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
1.冰蚀作用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 字。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冰 川 作 用
2、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以外。如第四纪的斯堪的纳维亚的纳维亚冰盖把大量的冰碛物带到遥远的英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
3、堆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时,搬运能力逐渐降低,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的位置上坠落与地面,堆积出各种地貌。
冰川堆积物 结构疏松,无分选性,大小悬殊,无层理,磨圆度很差,有划痕
冰碛丘陵、冰碛湖
冰 川 地 貌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冰川沉积
冰斗、冰川槽谷(U 形谷)、角峰和刃脊
冰碛丘陵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峰林、峰丛、孤峰等。④是石柱,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是由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的堆积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包括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故B选项正确。
3.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沉积地貌有
A.石芽、溶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钙华、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1年起,“中国天眼”FAST开始把部分时段对外国科学家开放使用。“天眼”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图a为“‘中国天眼’景观图”,图b为某同学手绘的“大窝凼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
①光照较好,空气稀薄清新 
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
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 
④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溶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B正确;大窝凼位于云贵高原,多云雨天气,光照较差;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人才与“中国天眼”选址无关。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图b示意大窝凼
A.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 B.形成与流水溶蚀有关
C.形成过程与泰山相似 D.分布地区多为花岗岩

解析 图b示意大窝凼分布地区多为石灰岩;该地貌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与过度放牧关系不大;泰山是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的断块山。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1·湖南高一开学考试)碧海、蓝天、椰子树、沙滩……人们被海边美景深深吸引。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沿海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沙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图中的沙滩分布在沿海地区,是由海水搬运砂砾堆积而形成的,C正确;
海浪侵蚀多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地貌,A错误;
流水侵蚀多形成沟谷、峡谷等地貌,B错误;
流水堆积多形成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等地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基岩海岸易受海浪侵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不易形成沙滩,A错误;
沙滩往往地势平缓,水质洁净,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B正确;
涨潮时海水上涨,沙滩会被淹没,C错误;
落潮后海沙会受潮流侵蚀,D错误。
7.沙滩广阔的地方
A.多基岩海岸
B.是海滨浴场的理想场所
C.涨潮时不会被淹没
D.落潮后海沙堆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据此完成8~9题。
8.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
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解析 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更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C正确;
①处的溶洞规模目前已经较大,且该处地势最高,地下水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放缓,A错误;
②处地形坡度大,水体
不易积存,不利于溶蚀
作用的进一步进行,B
错误;
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错误,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解析 每一层溶洞都是在当时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不断受流水溶蚀而形成,①溶洞规模最大,水分下渗量大,此时地下河规模最大;
②③时期形成的溶洞规模较小,说明此时地下河水量变小,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
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
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解析 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的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2.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终碛沉积物大小不均,棱角明显,磨圆度较差,没有层状结构。
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右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回答13~14题。
13.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 由题干材料内容可知,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松恩峡湾是挪威最大的峡湾,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全长达204千米,最深处达1 308米。下图示意松恩峡湾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说明松恩峡湾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因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下面两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
貌的形成原理: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表示,
为流水的_____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作用。(4分)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示地貌类型名称为________地貌,在我国的______高原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任举两例)。(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喀斯特  云贵
广西桂林山水  云南路南石林
B
沉积  A  溶蚀
答案 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返回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