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102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102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6 17:3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2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内容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合格考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等级考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知识导学
1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比较
特点 具体表现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照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层越低、越____,云量越____,反射越强


特点 具体表现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弥散。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______色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平流层的______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______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蔚蓝
臭氧
红外
2.影响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______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 ______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绝大部分地面辐射(______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______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称为大气________,它把热量归还给______ ________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短波
太阳
长波
地面
逆辐射
地面
大气逆
【辨正误】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按波长: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
(2)天空中云层越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弱。( )
(3)在阴雨天时我们往往感觉,白天气温偏低,这主要是因为雨水蒸发消耗了地面热量。( )

×
×
素养导学
探究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探究点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的应用
2
· 情境探究
[情境] 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探究]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浓雾天
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较醒目的原因。
提示 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较容易被看见。
· 素养凝练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3.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 素养应用
B
(2020·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期末)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 B.②—大气反射
C.③—大气散射 D.④—地面吸收
解析 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③是大气吸收,④是大气散射。
C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所以③将增强。
· 情境探究
[情境] 在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能超过350摄氏度。所以,月球上山峰的向阳面比火焰山还要热,而山的背阳面却比冰窖还要冷得多。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远大于地球呢?
提示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降得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很大。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晚上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素养凝练
1.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砂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 素养应用
3.(2020·河北定州高一月考)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
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答案 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
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 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容易吸收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增温;同时,大气中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浓度增大,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上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
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
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
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
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解析 由于大棚技术对太阳辐射这一短波辐射几乎是无阻碍的,但对地面辐射却起到了阻隔的作用。致使冬季大棚内光照条件优越,太阳光得以充分利用,还可以提升大棚内的气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等,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他山之石
3
中图版P47
天空的颜色
仰望天空,你所看到的颜色就是太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散射后形成的颜色。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要穿过一层比正午时更厚的大气层,大部分蓝色光线已经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可见光。所以天空看起来是橙红色,绚丽多彩。
图2-3-3 日出
课堂小结
4
知识微网 核心要点
1.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的特点及表现。
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三个过程。
3. 大气保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达标
5
C
右图示意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应选C项。
D
2.全球一致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解析 二氧化碳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故应选D项。
C
读右图,回答3~4题。
3.表示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
解析 大气逆辐射朝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020·重庆月考)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下图为“农田地膜覆盖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
主要是因为地膜
A.增加了太阳辐射
B.增加了地面反射
C.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D.减少了大气辐射
跟踪训练

解析 通过铺设地膜,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地膜被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地膜,减少了土壤与大气的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土壤热量的散失,有效提高了土壤温度,C正确;
地膜无法增加太阳辐射,对大气辐射亦无影响,A、D错;
如果地膜增加了地面反射,则不利于提高土壤温度,B错。
2.下列现象与地膜覆盖原理相似的是
A.冬季积雪厚利于作物越冬
B.冬季农田熏烟以防冻害
C.不同农作物间作套种
D.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

解析 积雪主要对上下空气热量的交换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冬季积雪越厚,对土壤与大气热量交换的阻隔越强,地面辐射减少越少,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利于作物过冬,所以冬季积
雪厚利于作物过冬与地膜覆盖原理相似,
A正确;
冬季农田熏烟主要是增强大气逆辐射以防
冻害,B错;
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是传统种植业中一种农
业增产模式,与地膜覆盖原理关系不大,C错;
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水分蒸发,D错。
2020年12月2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江西省多个城市能见度不足100米,部分高速封闭。为行车安全,浓雾中的车辆需要开启红色的尾灯以提醒后面的车辆,保持车距。读“雾霾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3~4题。
3.雾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解析 在可见光中,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在雾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
4.受雾霾影响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解析 据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受雾霾影响白天会减弱,故A项错误;
②为地面辐射,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所以地面辐射也会减弱,故B项正确;
③为大气逆辐射,出现雾霾
天气,夜晚大气逆辐射会增
强,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因此白天气温较低,再加上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夜晚气温较高,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故D项错误。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解析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天空在太阳未出或刚落下时仍明亮,C对。
基础过关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作用 B.吸收作用
C.散射作用 D.折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右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中③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能量,转化为②,大部分返还地面,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为大气辐射。大气指向地面的①为大气逆辐射。④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应为太阳辐射。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
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
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反射作用
D.大气比热容大,容易降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转化为自
身的能量,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
形式返还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
热量的补偿,B项对。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
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项错。
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C项错。
如果大气比热容大,则应不易降温,D项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面图1为“某地景观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在夏季,湛江的园林
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
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1)。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夏季湛江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利于其成活,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图2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掉的少量长波辐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A选项错误;
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
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选项错误;
④是散失掉的少量大气(长波)辐射,D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图2中③产生的是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2中③是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就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易出现霜冻,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阴雨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上海为阴雨天,该日昼夜温差最小,故选B。
(2020·天津市七校期中)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情况表”,完成7~8题。
7.据表推断,该日昼夜温差最小
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西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据表判断,对四个城市天气状况
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夜间温度最低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
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西宁紫外线强度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该日上海为阴雨天,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间温度较高,A错误;
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B错误;
该日哈尔滨最高气温为24 ℃,为
夏季,C错误;
该日西宁为晴天,且位于青藏高原,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故其紫外线强度最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1·重庆十八中期中)我国被誉为“基建狂魔”,隧道等交通建设技术世界领先。读“我国某山地隧道
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
图”。完成9~11题。
9.表示7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17
解析 夏季隧道内外气温都比冬季高,因此①②表示7月份隧道外、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直接接受太阳辐射,气温高,则①表示7月份隧道外气温日变化,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据图可知,此隧道
A.内外温差白天大于夜晚
B.内部温差大于外部
C.冬暖夏凉
D.北京时间12时气温最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白天隧道外部直接接受太阳辐射,气温高,因此①④分别表示7月份和1月份隧道外气温日变化,②③分别表示7月份和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据图分析可知,无论是1月还是7月,隧道内温差都小于外部,隧道内1月份偏温暖,7月份偏凉
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C
正确,B错误;
1月隧道内外温差白天明显低于
夜晚,A错误;
图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
15时左右,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隧道可能位于
A.大兴安岭
B.秦岭
C.南岭
D.天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图示信息显示,隧道外最冷月气温在0 ℃附近,应靠近秦岭—淮河一线。故选B。
17
解析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
(2020·辽宁省营口高中期中)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
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
舒适是因为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初冬时节,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涂白,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米的高度。据此完成14~15题。
14.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牲畜啃食,保护树木
B.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C.杀菌、杀虫、防冻害
D.防止火灾的发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生石灰和硫磺有杀菌、杀虫的作用,涂抹在树干上还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树木涂白后,白天反射阳光的性能增强,树干吸热量减少;夜晚因有涂白剂的覆盖,散热量减少,树干的昼夜温差减小,避免树干冻裂。
15.树木涂白后
A.夜晚树干散热量增加
B.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
C.夜晚树干吸热量增加
D.树干的昼夜温差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上图中A表示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辐射。(3分)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
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使大气
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
归还给地面。(2分)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波长较长的辐射是__________。(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太阳  地面  大气逆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17
答案 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2021·山东济宁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材料一图中甲、乙、丙的________过程有关。(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晴朗

17
解析 霜冻多发生在晴天的夜晚,因为晴天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下降快,气温低。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因此与丙过程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温室大棚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法阻挡,但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阻拦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的温度,为低温季节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所需的热量。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说明建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温室大棚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法阻挡,太阳辐射进入温室后使地面增温;温室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但是温室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阻拦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的温度,为低温季节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所需的热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气候干旱,云量少。
(3)据材料二说明N地PAR值高于M地的主要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读图可知,M地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太阳辐射(PAR)贫乏;N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PAR)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返回
17
D
5.如下四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解析 陆地与海洋比,海洋温差更小;晴天与阴天比,阴天温差更小,结合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
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案 (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解析 第(1)题,温室大棚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建造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生长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与大气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热量。
(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口感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营养物质多,口感好
解析 A、B两地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营养物质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营养物质多,口感好。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B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解析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后,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B正确。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
原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解析 晴朗且大风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易形成霜,B正确。
B
结合“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完成3~4题。
D
3.读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气温高,是因为晴天时④较多
B.天空呈现出蔚蓝色是因为②的缘故
C.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②比较强
D.①为短波辐射
解析 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气温高,是因为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④较少,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①较多;天空呈现出蔚蓝色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较强的缘故,大气的散射属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对应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④较少,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①较多;①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据此选D。
4.“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解析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有所下降。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
D
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有朝霞和晚霞之分。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霞的色影愈显著。人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还总结出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据此完成5~6题。
5.下面对霞的形成描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高度角低,光线易被散射 ②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空中云量较多
③太阳光中不同波段的光,散射程度存在差异 ④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的距离长,散射作用强 ⑤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被散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材料提到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太阳高度角低,光线易被散射,①正确;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空中云量较多,是反射作用的结果,②错误;材料提到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太阳光中不同波段的光,散射程度存在差异,③正确;材料提到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长,散射作用强,④正确;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光最容易被散射,红外线波长长,不容易被散射,⑤错误。故选B。
B
6.谚语说“朝霞不出门”,预示着将出现阴雨天气,合理解释是(  )
A.空中尘埃等杂质多,凝结核丰富,水汽更易凝结
B.空中云量多,温度较低,水汽更易凝结
C.日出方向水汽充足,且可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西移
D.空中水汽较多,随着太阳升起,空气对流作用增强
解析 早晨当太阳照射在西边的云彩上经过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红色,这就是朝霞。读材料“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霞的色影愈显著”可知,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汽和尘埃物较多,大气状态十分不稳定,预示云雨天气即将到来,随太阳高度升高,气温上升,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阴雨天气;另一方面,朝霞说明西边天空已经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主要是由于天气系统原因形成的,未来随着天气系统东移,本地将逐渐转受其影响,天气将转阴雨,D正确,B、C错误;朝霞表示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多,A错误。
D
下图为“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读图完成7~8题。
C
7.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为(  )
A.都是空气 B.都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空气 D.空气和二氧化碳
解析 由图可知,太阳光线照射后,气体平衡管中的品红溶液流向乙一侧,说明甲侧管内气体受到太阳光照射后,升温快,气体膨胀,导致品红溶液被挤压到乙侧。因此,甲乙两个管内的气体受热升温程度不一样,说明两者注入不同气体,A、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比空气吸热更快,升温更快,因此甲管内为二氧化碳,乙内为空气,C对D错。
8.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解析 晴天太阳辐射更强,实验效果更好,A选项错误;砂石比热容小,升温快,管内温度高,效果更明显,B选项正确;中午太阳辐射强,效果比早晚好,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高,吸热、保温效果更好,实验对比更明显,D选项错误。
B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右图所示。完成9~10题。
A
9.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解析 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A对,B、C、D错。
10.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解析 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B
11.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
C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
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答案 (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相关知识。第(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是因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
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答案 (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
解析 第(3)题,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第(4)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右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温室大棚卷膜及卷帘系统模拟图。该塑料温室大棚内薄膜上夜晚多水珠。
(1)分别说出箭头①②所代表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名称。
答案 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解析 读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长波辐射,②由大气向下,表示大气逆辐射。
(2)温室保温被通常在________(填白天或晚上)放下,
简述其工作原理。
(3)指出夜晚塑料温室大棚内薄膜上水珠的形成过程。
答案 (2)晚上 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
逆辐射,阻碍棚内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
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
(3)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室大棚外气温低,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解析 第(2)题,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碍棚内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温室保温被通常在晚上放下。第(3)题,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室大棚外气温低,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右图为南极某地雪层近表层10 m内垂直方向平均温度季节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D
1.图中代表秋季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夏季雪层表层气温最高,丙为夏季;冬
季雪层表层气温最低,乙为冬季;雪层表层气温受外界影响大,气温变化比下层快,秋季气温较夏季而言是个下降的过程,故表层气温较下层低,春季则是个升温的过程,雪层表层气温高于下层,故丁为秋季,甲为春季。故选D。
2.影响甲曲线温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积雪深度 ③地形坡度 
④天气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雪层表层气温高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影响,春季太阳辐射增加,表层气温升高,雪层表层气温高于下层,雪层表层气温受外界影响大,积雪越深的地方气温变化越慢,故春季底层气温较低,影响甲曲线温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积雪深度,①②正确;地形坡度对上下层气温的影响较小;甲曲线为一个季节的气温特点,天气的影响小。故选A。
A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右图是某地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C
3.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18~20时 B.10~14时 C.5~8时 D.0~2时
解析 团雾一般出现在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大气易出现逆温,天亮前,地面不断降温,早晨近地面气温较低,出现逆温,水汽易凝结成雾,故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5~8时,故选C。
4.图中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根本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C.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D.临近河湖
解析 高速公路为柏油马路,升温快,降温也快,路面昼夜温差较大,夜晚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形成团雾。与汽车尾气、沿线工业污染、临近河湖关系不大,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B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答案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解析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 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解析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THANKS
本节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