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优化题型训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大雨滂沱(páng)
B.错题(cuò) 不知所措(cuò)[21世纪教育网
C.嘹望(Iiào) 敷衍潦草(1iáo)
D.支配(zhī) 黔驴技穷(jì)
答案:A导解:“滂”应读“pāng”。
2.下列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B.不知所措:犹疑,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C.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D.五湖四海:形容路途艰难。
答案:D导解: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21世纪教育网
3.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一个成功的实验须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在环境急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答案:D导解:A项中的“探查”应为“探察”;B项中的“须要”应为“需要”;C项中的“急变”应为“激变”。
4.根据提供的词语,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探察 探讨 探测 探索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_______的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王阳明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自己。
(3)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_______。
答案:(1)探测 (2)探讨 (3)探察 (4)探索
5.(滨州市中考·课改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做错题的现象不再发生,王亮在考试中格外仔细慎重。
B.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吉祥物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最终确定为五个可爱的“福娃”。
C.负责“神六”发射的长征系列火箭在研发中,质量监控的严格标准达到了近乎严酷。
D.正在中国内地播出的韩剧《大长今》,让无数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答案:B
6.本文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导解: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答案不必统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阅读理解欣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7~11题。21世纪教育网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格物致知”出自哪里 丁肇中引用它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格物致知”出自《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要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导解:在课文第①段中有交代。
8.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9.“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格”是探索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10.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与现实有偏差。 导解:体会举例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11.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二)课外阅读
(盐城市中考·课改卷)阅读《“荣”与“辱”》,完成12~14题。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21世纪教育网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21世纪教育网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______……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21世纪教育网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12.(1)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2)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13.第④段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答案: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
表达交流拓展21世纪教育网
15.文章中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中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的教育往往是考试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2)我们还没有形成终身教育的概念和习惯,所以人们都还把上一所好的学校当做就业的最佳途径,一般都认为只要考上了好的大学,就一定会有好的工作;(3)我们的大学教育是一种严进宽出的教学模式,对培养素质型的学生很不利。 导解:此题答案不唯一,同学们还可以想到其他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