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的量
1教学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释。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生活实际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
3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 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4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 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5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
导入:物质的溶解性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几个级别来描述。生活中我们发现食盐和蔗糖都易溶于水,如果让你比较食盐和蔗糖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你将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
结合以下情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设问:
1、用一杯水溶解食盐和用一大盆水来溶解蔗糖,是否具有可比性?
2、用热水溶解食盐和用相同量冷水溶解蔗糖,情况会怎样?是否有可比性?
3、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一个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情况会怎样?
4、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均达到达到饱和状态,却记录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能比较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建立概念:
过渡: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相关学者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测出不同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把这些数值称为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讲解 :固体物质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引导学生分析:
1、得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人为规定)、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是什么?
3、分析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课件展示: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问:完全不溶的物质存在吗?
练习: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所以它是( ) 溶物质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它是( )溶物质
深化理解:讲述: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过渡引出:课件展示列表法展示氯化钠、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引出溶解度曲线。
绘制溶解度曲线。
绘制的三条曲线有什么特点?指出氢氧化钙的特殊性。
讲述: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看课本几种固体溶解度曲线,找出规律
巩固练习:投影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练习)
过渡:以上我们对固体物质溶解度进行了学习,你能举出气体物质溶于水的实例吗?
引发讨论:
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气体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烧开水是随着水温升高不断有气泡冒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得出结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气体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60℃时50克水中溶解55克硝酸钾恰好达到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是55:50 。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此回答问题
(1)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克a物质加入5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_____ .
(3)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 填序号)
小结:
1、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是对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量的量度,如果溶液不饱和,则不能进行这种量度。
2、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由此可画出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系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