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对金属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日常生活对铁、铝等金属已有初步的认识。经查阅资料,大部分老师将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其中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第一课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为第二课时。我也认为这样设计比较合理。
【教学对象分析】
笔者接到中心学校教研工作的安排,时间只有三、四天,所以如往常的备课一样,先确定授课班级。本学期我任教五、六班。五班学生基础较差,六班优生多几个,基础稍为好点,因此,授课班级定在六班。六班有几个优生,但大部分学生成绩一般,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笔者本节课一方面要授给学生有关《6.2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内容,同时也要通过本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引导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教学重点: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反应。
3、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
【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笔者的设计运用了“多种感官协同法”, 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手写、触感等方法结合起来,做好对学生的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听课,正确使用教科书的指导,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而为了突破难点,课堂中笔者多次采取了对比实验,让抽象性的知识更形象易懂,并且在课堂多次让学生参与体验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1、常规仪器:试管、试管架、坩埚钳、镊子、酒精灯
2、药品:铁、镁、铜、铝、锌、稀盐酸、稀硫酸、砂纸、
【总体教学设计思路】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学关键是通过课堂设计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课堂相关的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总体教学设计思路为:创设学习情境→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重点 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反应。
难点 金属活动顺序。
教学过程
引入课堂提问:上一节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合金的特性,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特性有印象吗?引入:金属除了有以上物理性质,还有化学性质,有什么化学性质?这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知识回顾]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存在的问题。二、[自主学习]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巡查、答疑,展示答案三、[合作探究]活动1:教师展示:实验6-2,学生活动: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及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由学生代表出黑板展示。结论:大多数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活动2:教师展示:实验6-3,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整理,写出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结论:1.有些金属能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放出氢气。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2.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度越快。 引出: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2.置换反应:定义略。交流与讨论:1.你能用什么方法检测奥运金牌中是否含有真金? 2.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有哪些相同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要求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拓展知识:实验室利用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展示课件)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了解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两个化学性质。同时,我们也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通过实验,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展示:本课知识小结。四、[课堂检测]学生活动:完成达标训练,完成的学生举手。教师活动:巡查,给完成的学生抽查打分,小结并评讲。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活动性顺序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达标训练的习题
【导学案】课前印好发给学生,内容如下:
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课内导学案)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知识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分别写出金属镁在空气中能燃烧、铁在纯氧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与化学方程式?
2.“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上述的事实中,你能推断出:铁、铜、镁、金的金属活动性大小吗?
【合作探究】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判断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大小。
【实验与事实】将下列各种金属表面先进行打磨处理,再进行实验。
金属 化学方程式(与稀盐酸) 现象
镁
锌
铁
铜
(注意: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 价的亚铁,它们的溶液为浅绿色。)
【得出结论】
1.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根据它们反应的现象和反应速度,可判断它们的化学性质由强到弱顺序是:
( )﹥( )﹥( )﹥(H)﹥( )。
2.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并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不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并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
【合作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K( ) Na( ) ( ),( )Fe( )( )( H ) , Cu( )( )(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 ,它的活动性就越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 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________。
【合作交流】置换反应
较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如图所示较活泼金属与稀酸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进行分析。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是: 。
(2)这些反应都属于: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
(4)置换反应的特点: 。
(5)置换反应的表达式: 单质 + = +
【达标检测】
1.“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所具有的性质是( )
A.延展性好 B.导电性好
C.密度较大 D.化学性质稳定
2.可由金属单质跟相应的酸直接作用制得的盐是( )
A.CuCl2 B.FeCl3 C.ZnSO4 D.Ag2SO4
3.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 D.锌和稀硫酸制氢气
4.某合金由铝、铁、铜三种金属组成,向合金粉末中加人适量的稀硫酸,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反馈、教师点评和教学反思】
1、学生反馈
(1)学生1: 伍老师上的课很生动,很喜欢听,而且老师让我上台展示成果,我当时很害怕,幸好老师鼓励我,我成功了。
(2)学生2: 老师上的课把全班的学习氛围都调动了,我没试过如此认真的上完一节化学课,而且我把这堂课的内容大多能学懂。
(3)学生3:老师的课紧扣我们身边的生活,课堂很有活力,知识归纳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我们能很清晰明确我们要掌握的知识。
2、教师评价
(1)教师1:伍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研讨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有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
(2)教师2:伍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知识架构完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学科情感都进行相应指导。
(3)教师3:很成功的一节公开课,实用性很强,在创新实验的设计和导学案与课堂的有效结合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各知识板块间过渡比较自然。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效果很理想。
3、教学反思
基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价,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得当,教学的内容和流程安排合理,知识点讲授完整。
教学设计突显化学学科紧贴生生活实际。如,课堂以生活中常见金属铁、铝作为课堂的引入,真实的情景触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教学设计体现实验探究贯穿课堂如镁在空气中燃烧、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等都是在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且实验设计规范,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另外,课堂的问题的设计科学,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激发思维动机和求知欲望。
(2)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的重要检验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能遵循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以确保课堂的连贯性。然而教学设计是课前设计好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没有设计到的情况,例如,在学生完成自己学习,发现学生书化学方程式的情况很不理想,我给予学生适当点拔,告诉学生不能死背,要知道反应的本质,要会读,才会写。学生在后面学习酸、碱、盐化学性质就好多了。再如,碰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笔者就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为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成果,笔者和同学说,相信自己,把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不管错对,你就成功。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心轻松的气氛中授课,学生高效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3)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反思
本次公开课,得到了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但静下心来细细分析,是存在有以下不足的。
①在课堂上有紧张的现象,导致语言的叙述不到位,不及时。因而在日后公开里,要多锻炼自己,在课堂的言语表达要做到更简明清晰,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生中展现自信的我。
②本节公开课时间掌握有点前松后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③仪器的摆设有点乱,演示实验部分同学不能清楚观察到现象。因而,在日后面对这样的课堂,要细化实验的设计。
因此,本次公开课,笔者有收获,也有所悟。在日后的教学里,仍然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个性化教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