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非选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非选考)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7 16:25:59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十六国春秋》,许之”。渤海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系统
的教育体制,并派人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这反映出唐代
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 A.科举制为政府提供了人才保证 B.形成了多层次教育格局
C.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俗的变革 D.华夏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
6.唐代三省之间尤其中书和门下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龃龉,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常出现
Ⅰ卷 选择题 一些“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事情,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诸多政事被贻误。唐政府解决这
一问题的措施是实行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共 30 题,每题 2.5 分,共 75 分。
A.六部制 B.政事堂制度 C.科举制 D.内外朝制度
1.史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接受大臣、贤者郭隗的建议,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筑招贤
7.唐代有一定规模的佛寺,往往会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各地的寺庙既能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
台,为郭隗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
也能常作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举办送别宴会一类的活动。这反映出唐代
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这
A.佛教被普遍接受 B.佛教影响面广 C.寺院彻底世俗化 D.儒学日渐式微
A.标志着士阶层开始崛起 B.为燕国文化注人了活力
8.枢密院是宋朝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
C.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反映出燕国的实力最强
为东、西“二府”。枢密院只负责发兵,领兵的则是三衙。这一局面旨在
2.秦朝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其积极意义得到古代进步文士的高度肯定,被视为“公天下之端”。
A.解决积贫积弱现状 B.加强君主专制
但他们也毫不讳言秦朝实施郡县制的动机——“其情,私也”。对秦朝实施郡县制动机的这一认识主
C.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D.缓和阶级矛盾
要基于
9.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曾就应该祭祀何种神灵的问题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最终,他接受
A.中央集权政体服务于皇权专制 B.郡县制削弱了儒生的社会影响
了皇太子耶律倍的意见,下诏修建了孔庙,由此可知,耶律阿保机
C.秦朝真正开创了“家天下”局面 D.秦始皇个人性格的自私与暴戾
A.摒弃契丹旧俗 B.学习汉族文化 C.实行民族自治 D.废止民族歧视
3.如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
10.据《宋代草市镇研究》一文中的统计,当时华北有草市镇 596个,关中有草市镇 263个,四川
时间 事件 有草市镇 779个,荆湖地区有草市镇 36个,东南地区有草市镇 365个,华南地区有草市镇 350个。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这些数据可以佐证,宋朝
A.农村集市发展迅速 B.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汉顺帝阳嘉元年(年) “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 C.北方经济发展停滞 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1.《诗词散论·论宋诗》中提及:“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
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 D.选官制度日趋公正 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唐宋诗歌风格差异的主要原
4.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 因是
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C.市民阶层的需要 D.儒学思想的发展
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12.明英宗在位时,对司礼监的倚重逐渐压倒内阁,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
5.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 英宗北伐失利后,明景帝以王振祸乱朝政为由,大力起用内阁重臣。这反映了当时
期中历史理试题 第 1 页 共 3 页
A.内阁与司礼监分权制衡 B.文官巴结宦官以求升迁 19.民国年间,江浙、闽广、豫、鲁川等地的一些绸庄和机户,开始引进和仿造日式手拉机,对旧
C.国家处于内外交困局面 D.皇权的随意性特征凸显 式木机的构造加以改进,安装机轴,由抛梭改为拉梭,在手工劳动的范围内减轻劳动强度。这说明
13.18世纪前期,清廷在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基础上,增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 A.日本对华资本输出被抵制 B.传统手工业获得了新发展
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后来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其用意在于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A.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B.明确和落实政府的地方管辖权 20.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
C.防范欧美列强的殖民扩张 D.仿照明朝制度以强化封建管理 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
14.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 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旨在
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从 A.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 B.强调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
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C.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 D.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
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化 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 2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
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 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 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
15.鸦片战争以后的理学并不是康熙年间理学的简单复兴,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其间虽有内省和克已慎独的主张,但以唐鉴、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大师,主张“内圣”与 A.使国民政府逐步实现关税自主 B.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外王”的统一,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扩大中央银行的行政管理职能 D.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A.近代理学出现质的变异 B.旨在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22.在《南京条约》签订一百周年时,“中华民族反英美协会”(受日本控制)宣称,一百年来“英
C.是近代时局变动的产物 D.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 美帝国主义对于我东亚的侵略和宰割”,“穷凶极恶”,“用鸦片毒害我们民族,用武力屠杀我们民族”,
16.1898年 2月,《湘学报》载文指出:“自甲午一役,城下行成,割地偿金,数万万人,正如酣睡 “要把我们种族像红色人种和棕色人种那样消灭”,这一宣传
至四鼓以后,蜀鸡一鸣,晨寝方觉。"时人认为“琴瑟之不调者,则改弦而更张之;厦屋之将圮者, A.客观评价了英美侵华历史 B.意在为日本侵华披上正义外衣
则鸠工而重建之:国家之于法也,亦然”。这表明甲午战争 C.反对英美的亚洲殖民政策 D.分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阵营
A.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人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军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七七”事变后,大批海
C.摧毁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D.增强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外华裔青年奔赴正面战场;第二次是在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广大的敌后战场,
17.1901~191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由庚子前的白银一亿两上升至二亿两.其中仅田赋收入便由 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这一变化反映了
三千万两增加至五千万两,诸如房扣、肉扣、米扣等杂税收入也由二百万两增加至两千六百万两。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中国的抗日
这一变化 C.人民战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地位凸显
A.说明了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 B.足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24.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得到借款及租借物资高达 46.24多亿美元。美国对华提供大量贷款、物
C.直接激发了民主革命的大规模兴起 D.反映了清政府对人民众剥的加剧 资以及建议,美政府认为该行为旨在“给中国政府更以多机会,采取必要措施,建立较稳定的经济
18.1911年 10月 11日,湖北军政府颁发《刑赏令》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 情况”。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以抛售外汇黄金、出售敌伪产业为增加财政收入主要手段,
教堂者赏”。其意在 总预算的 65%是通货膨胀。这反映出
A.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B.树立政府革命形象 A.美国意图将东亚地区作为新的战略着眼点 B.中共顶层设计暂时应对危机缺乏长远眼光
C.迫使列强保持中立 D.获取国际力量支持 C.国民政府试图采取改革举措挽救经济危机 D.过度依赖美援为反通货膨胀失败埋下伏笔
期中历史理试题 第 2 页 共 3 页
25.对新中国来说,这次会议得以和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及外交官进行面对面交流。周恩来介绍越南、 明中借用来的,而不是源自欧洲自身。这一现象
老挝、柬埔寨三国代表相识,促成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了解。该会议上,中国 A.折射出西亚和古埃及文明曾经相当发达 B.反映出不同文明的交往导致落后文明消失
A.成功推动朝鲜问题解决 B.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 C.说明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增多 D.表明西亚和古埃及文明是不曾断裂的文明
C.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政府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开展了田头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识字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这些俗称“扫盲教育”。关于“扫盲教育”说法正确的是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中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代表性旧址。
A.借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 B.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C.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D.适应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27.2017年度《全球制造 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 76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业上榜数量居世界 材料二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
第三位,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如华为、格力、联想、海尔等。它表明了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国际的竞争力增强 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
C.制造业整体水平高 D.民营企业比例较大 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28.1992年,邓小平告诫全党:“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新加坡的 ——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还要比他们管得更好。”邓小平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革命旧址所代表的历史时期革命,并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担负的主要革命任
此话意在说明
务。(18分)
A.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迫切性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经济上进
C.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可能性 D.保持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性
行的实践活动。(7分)
29.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文化贡献,不仅仅是为文学艺术的成长提供了自由土壤,还
在于形成了承载着民主制文明美好理想的政治宣言与文化语境,这构成了衔接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
的桥梁。该学者意在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历史价值丰厚 B.制度体系完善
C.社会治理高效 D.发展进程顺利
30.古希腊人认为他们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因素是从西亚闪米特诸文明中借用来的,或是从古埃及文
期中历史理试题 第 3 页 共 3 页参考答案:
1.B依据材料“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筑招贤台,为郭隗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为燕国文化注入了活力,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士阶层开始崛起”,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燕国的实力最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A根据材料“但他们也毫不讳言秦朝实施郡县制的动机——‘其情,私也’”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A项正确;郡县制没有削弱儒生的社会影响,排除B项;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是通过皇帝任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开创了“家天下”局面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始皇个人性格的自私与暴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C材料反映出汉代察举制度在举孝廉的标准上更趋严格、规范,对所举孝廉在年龄、文化素养上有明确的规定,以防选才上的漏洞,C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推荐人才为官而非考试,排除A项;阶层流动性增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汉代特别是东汉察举官员的途径被士家大族所掌握,谈不上选才制度日趋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4.C根据材料“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可分析出鲜卑族运用本民族的传统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互相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鲜卑族向封建社会的学习,排除D项。故选C项。
5.D根据材料“渤海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并派人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可知,渤海对中原文化的渴求,体现出华夏主流文化对渤海的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渤海对中原文化的学习,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等可知渤海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系统的教育体制,无法得出形成了多层次教育格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无法得出社会习俗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6.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但是三省之间尤其中书和门下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龃龉,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唐朝设立了政事堂制度,作为宰相共同议事的场所,有效的解决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执行部门,同材料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同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B根据材料“往往会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举办送别宴会一类的活动”可知,唐代佛教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说明唐代佛教影响面广,B项正确;A项“普遍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彻底”的说法绝对,排除;儒学在唐朝仍然是正统地位,“日渐式微”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到儒学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8.B根据材料信息,宋朝枢密院是宋朝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同时枢密院只负责发兵,领兵的则是三衙,这种权力的分割和制约,主要起到了通过分权来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中的局面设立的目的,排除;材料未体现推行重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材料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B根据“下诏修建了孔庙”可得出契丹政权学习汉族的文化,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自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歧视,排除D项。故选B项。
10.D据题意可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市镇,而大多集中在南方,由此可知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发展迅速”和“空前繁荣”,排除AB项;“发展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D依据材料“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可知,宋诗以意胜,美在理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诗到宋诗的风格最大变化是重在揭示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趣,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即儒家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唐宋诗歌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理学的兴起,而非“社会危机加深”,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需要无关,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2.D根据材料可知,明英宗和明景帝对于宦官和阁臣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好恶,当时中央权力的重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皇权的随意性特征,D项正确;内阁和司礼监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B项只能解释材料中的部分现象,非最优选项,排除B项;仅仅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以说明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3.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意在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B项正确;当时清朝早已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欧美列强在18世纪上半期尚未对西藏进行殖民扩张,排除C项;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的制度创新,而非仿照明朝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根据材料“发给工本和工银”“他本人.....样样都参与”说明当时的田庄由雇工耕作,地主付给雇工的主要是货币工资,同时,地主还亲自管理田庄农业生产事宜,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刺激下,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的新变化,B项正确;明代仍然是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本质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区域经济”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雇工现象,而非租佃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5.C根据“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间虽有内省和克已慎独的主张”“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可得出鸦片战争后的理学更强调面对外来侵略与危机而进行的实践探索,这与 当时的时局密切相关,C项正确;理学没有质变,排除A项;BD项都不是材料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
16.D依据材料“自甲午一役,城下行成,割地偿金,数万万人,正如酣睡至四鼓以后,蜀鸡一鸣,晨寝方觉”、“琴瑟之不调者,则改弦而更张之;厦屋之将圮者,则鸠工而重建之:国家之于法也,亦然”可知,甲午战争促使国人“晨寝方觉”,并主张变法以挽救危亡,这表明甲午战争增强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D项正确;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并没有摧毁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D据题意可知,清末清政府征收的田赋和各项杂税不断增加,而这些税负都是由人民负担的,说明清政府对人民盘剥加剧,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人民负担加重,不能说明清政府财政状况好转和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B项;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不能说明民主革命大规模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8.D根据“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可得出,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希望通过保护外国人及势力,以获得国际的支持,D项正确;AB项都不是其目的,排除AB项;这一做法并不能迫使列强保持中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9.B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江浙、闽广、豫、鲁川等地的一些绸庄和机户引进和仿造日式手拉机,对旧式木机的构造加以改进,在手工劳动的范围内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输出,因此不能得出“日本对华资本输出被抵制”,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A根据材料“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可知,毛泽东人认为国民大革命应该朝着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前进,旨在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A项正确;材料与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排除C项;材料不是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21.B关税保管权的变革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于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B项正确;国民政府主要是获得了关税的保管权,但税率的制定上并没有实现自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不是在扩大中央银行的职能,排除C项;此时刚刚进入局部抗战时期,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22.B侵华期间,日本为“摆脱侵略者身份,构建解放者形象”,将舆论矛头直指支持国民政府抗日的背后势力英、美两国。日本的宣传机器试图让人们认识到,自西方殖民以来,英美在中国乃至亚洲构筑了根深蒂固的势力范围。日本对英美负面形象的塑造和渲染,试图在激起中国民众反英美情绪的同时转移和改观民间的反日氛围,进而为其侵略行为披上正义的外衣,B项正确;这一宣传并非去客观评价英美侵华历史,并非真的反对英美的亚洲殖民政策而是刻意“对英美负面形象的塑造和渲染”,故A项和C项错误,排除AC两项;“分化了”一词夸大了这一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3.D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中共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根据材料“第一次是在在‘七七’事变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正面战场”、“第二次是在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广大的敌后战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中流砥柱地位逐渐凸显,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在1942年,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排除B项;“共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4.D由材料“国民政府得到借款及租借物资高达46.24多亿美元”“美政府认为该行为旨在‘给中国政府更以多机会,采取必要措施,建立较稳定的经济情况’”“国民政府以抛售外汇黄金、出售敌伪产业为增加财政收入主要手段,总预算的65%是通货膨胀”可知,抗战胜利后美国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试图以此稳固国民党统治,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国民政府又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可靠支柱,导致过分依赖美援;当要治理过度的通货膨胀时,没有可靠的基础必然导致失败,D项正确;美国意图将东亚地区作为新的战略着眼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共的顶层设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试图挽救经济危机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25.B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印度支那地区,周恩来出席,而且“得以和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及外交官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是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并没有推动朝鲜问题的彻底解决,排除A项;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排除C项;D项与亚非国际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政府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在田间地头教人们识字等多种形式的“扫盲教育”,适应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借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与“扫盲教育”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办速成中学等不符,排除A项;田头识字等“扫盲教育”不能促成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扫盲教育”是教工农识字,不是在培养专业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27.B根据“中国有76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业上榜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如华为、格力、联想、海尔等。”可得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的领先,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民营企业比例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8.D根据材料可知,打击犯罪、扫除丑恶这一现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D项正确;新加坡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排除B项;加快改革开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9.A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不仅仅是为文学艺术的成长提供了自由土壤,还在于形成了承载着民主制文明美好理想的政治宣言与文化语境,这构成了衔接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的桥梁”,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历史价值丰厚,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治理情况,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发展进程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0.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积极吸收西亚和古埃及文明的成果以丰富自身,这是由于西亚和古埃及文明曾经相当发达,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落后文明的消失,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总趋势是不断增多”,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古希腊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因素借用了西亚和古埃及文明的成果,但不代表西亚和古埃及文明是不曾断裂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31.(1)时期:土地革命时期。(2分)任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4分)
时期:抗日战争时期。(2分)任务: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驱除日本帝国主义中国。(4分)
时期:解放战争时期。(2分)任务: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反抗国民党独裁抚治,解放全中国。(4分)
(2)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3分)
”现代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基础。(4分)
同课章节目录